日前,浙江省桐庐芦茨村67岁的村保洁员方木林骑上三轮车,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要将村民家门口放置的一黄一蓝两个垃圾桶进行分拣、收集,运送到一公里之外的垃圾处理站。在那里,一台“神奇”的机器已经做好准备,即将开始工作。
这台机器,学名叫“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备”。记者一眼看去,这台约3米长、2米宽、2米高的机器,表面覆着厚厚的铁皮,并不起眼。方木林将蓝色垃圾桶逐个放上传送平台,按下开关。很快,垃圾桶就自动“坐电梯”到了机器顶部的进料口。翻转,投料,卸桶,一个工序完成了。
“控制好温度、湿度,在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只需3至7天,机器吞进的垃圾就能出料,再经过二次堆肥,就能变成好用的有机肥,一下子值钱了。”桐庐县环保局生态科科长储云峰笑着告诉记者。
这台机器,是需求倒逼出来的“桐庐制造”。3年前,桐庐县在横村镇阳山畈村试点推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产生了较好的环境效益,但也出现了进口设备电压与当地不匹配、出料时渗滤液未处理及单价偏高等问题。该县环保监测站会同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在试点设备的基础上进行研发,成功后还申报了专利。芦茨村村口的这台机器,算是专利的第三代,由桐庐一家拥有较强研发力量的企业生产,表现相当稳定。
“其实也是根据国情设计的,中国农村产生的垃圾除了废旧纸板、饮料瓶等,基本上就是含水量高、易腐烂的有机垃圾,这台设备可以说很好地满足了农村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储云峰介绍。
由于机器操作简便,像老方这样的农村保洁员都能轻松掌握。此外,因为设计科学、合理,臭味和废液渗漏也都比较少。据了解,20万元左右的机器成本加上配套设施,一个处理站的前期投入大约在40万元。
垃圾变有机肥,触发的是一整条绿色产业链。“按照全县农村居民约11万户测算,实施资源化利用项目,不仅能实现将近50%的垃圾减量,一年还可制成有机肥约7200吨。”储云峰说。为了把“垃圾”卖出去,桐庐县正组织力量对有机肥进行科学配比、试验,谋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其附加值,而最后的收益也将按照一定比例回馈乡镇,形成长效机制。
与此同时,这台桐庐制造的机器也开始名声在外。“各地环保部门来我们这里考察项目后,对设备都相当感兴趣,周边县市纷纷发来订单,最远已经卖到了珠海。”桐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振武说。
截至目前,桐庐农村已建起了60余个类似的垃圾处理站。预计到今年底,桐庐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及资源化利用就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