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志轩:做好碳排放统计核算 强化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作者:王志轩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毫无疑问,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

刘建国: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得失及其对中国的镜鉴

刘建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所长,兼任国际固体废物工作组织(IWWG)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生物质与废物能源化国际会议(威尼斯)”共同主席、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城市环境卫生专委会委员、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专家、《环境卫生工...

金涌:“双碳”背景下废弃物再资源化等方面提升空间...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

韦洪莲:加快塑料包装废物减量化,推进绿色低碳循环...

作者:韦洪莲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总工程师我国历来重视塑料包装废物的问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减少发泡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袋、塑料购物袋等一次性塑料包装使用,以及治理废塑料回收、再生行业污染方面,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经过二十多年的努...

推动绿色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杜栋: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低碳城市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气候雄心峰会》上指出,我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以说,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我国“十四五”时期必须着手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杜祥琬: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

6月10日,以“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为主题的“清洁能源海峡高峰论坛”在福建漳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向与会人士分享了自己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八点思考。第一,要从人类文明形态进步的高度认识能源革命...

周宏春:节能提效是实现碳中和的最经济途径

节俭是美德。节能是基本国策。节能提效是实现“双碳”目标最有效、最直接、最经济的手段。“十一五”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创新性地将节能减污降碳作为重大工程加以实施,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方式转变、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

邹才能:制定“中国特色”碳中和实施路径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实现碳中和道路上将面临碳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碳达峰到碳中和缓冲时间短等诸多挑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9.4%,比美国(14.4%)、印度(6...

刘德春:为什么要打这一仗?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大特征,就是要建设人与自然和...

14/1536<>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