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获悉,日前《中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与产业发展报告》正式发布。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编写的行业研究型报告,由人民出版社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发行。
据介绍,本书是继《2017年中国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产业现状与发展报告》之后,又一本较为详实、全面地对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循环利用产业进行整体分析的权威性论著。本书旨在从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全产业链角度,分析资源供给、利用技术与装备、过程污染控制、政策法规、产业上下游等多层面的发展现状,最终形成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路线图,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报告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不断拉动动力电池需求,动力电池等相关产品的技术成熟度及市场格局的日趋稳定。2018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57.0GWh,其中三元电池累计生产30.74GWh,占总装机量的53.9%;磷酸铁锂电池累计生产21.57GWh,占总产量比38.5%;其他材料电池占比7.6%。2018年装车量前十名的动力电池企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合肥国轩、力神、孚能科技、比克、亿纬锂能、北京国能、中航锂电、卡耐新能源。前十家动力电池企业占总装机量的83%。受到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退坡、转向扶优扶强的影响,乘用车从2017年起就逐步转向搭载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电池。2018年三元动力电池出货量比例首次超过磷酸铁锂电池,总出货量中约55%为三元动力电池。
报告表示,动力电池报废后,需要对其安全性、残余寿命等相关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才能进行梯次利用。梯次利用主要潜在市场有12V/24V汽车起动电池、UPS不间断电源、ESS储能系统、Power Bank移动电源、36V/48V电动摩托/自行车电池等。目前虽然已有商业储能、低速电动车、电网储能等方面的示范工程,但由于废动力电池容量分布不均,外观壳体材质、电池尺寸规格、电池内部结构、材料类型、成组方式等均存在多样化的特点,导致后续再利用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随着新电池性能提升和成本下降,梯次利用市场受到很大影响,梯次利用与新电池成本之差是决定其能否经济可行的关键,合理的回收价格是关键条件。
报告强调,随着国家动力蓄电池溯源管理平台的运行,以电池编码(BIN)为信息载体,实现动力蓄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和监管,其大数据可为我国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布局提供基础数据支持。考虑到规模效应和日趋严格的环境监管要求,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企业最终将向规模化和集中化发展,这样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全产业链的经济性,同时有利于防止产能过剩、易于实现对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处理行业的环境监管。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