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报告(2017)


更新时间:2018-06-25 11:53:01

人类发展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史。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实质上反映了人类的文明程度,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阶段,科学技术呈现爆发式增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利益驱动下,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掠夺式开发和征服式改造,在创造物资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破坏甚至是生态灾难。进入20世纪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自身已深陷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之中,以雷切尔·卡森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环保运动先驱,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敲响了人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毁灭自己生存环境的警钟,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要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思潮开始萌芽。

回顾我国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沿用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促使我国仅用三四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了两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带来了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资源枯竭、垃圾围城、水土污染、雾霾频发等突出环境问题时常登上媒体的头条。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摒弃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概念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被各界广泛认同,并进一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我国先后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9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13年颁布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2017年印发了《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在相关法规、政策和规划的推动下,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工业领域,实施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推进企业间、行业间、产业间共生耦合,向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的方向迈进。在农业领域,实践探索了农林牧渔多业共生、农工旅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在服务业领域,通过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转变消费模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是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确保我国资源战略安全的重要保障;是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有效化解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是适应全球绿色发展趋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是推进绿色化,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要求仍然没有得到充分满足,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之间还存在明显的矛盾。新时代开启了循环发展的新征程,为缓解或解决我国当前资源环境领域的突出矛盾,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客观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道路。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伊始就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会之本。本报告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编制的首部国家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报告,旨在对 “十一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工作取得的进展和重要政策演变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分析,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循环经济发展进展进行评述,梳理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及重点工程建设、重点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为各方提供关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文献资料和决策参考。

本报告的编制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工信部节能司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相关主管部门领导、研究机构权威专家以及兄弟协会同仁的无私帮助,在此一并致谢。本报告中有关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环境保护部《环境统计年报》《全国环境统计公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商务部《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分析报告》,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土资源部《中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报告》,以及相关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由于个别数据无法从现有统计体系中获得,我们采用了依据经验数据参数和典型案例推算的方法进行了估算。由于循环经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本报告难免有不全面和不完善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