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复矿山生态 重塑山水底色!梅州以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山水工程建设

来源:澎湃新闻 2024-11-08 10:23 浏览量:576

从高空俯瞰梅州,奔流不息的河流滋养着客都大地,绿意盎然的山林尽显生态之美……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启动以来,梅州始终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多措并举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让废弃矿山变“青山”、变“金山”,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从“单线治理”到“系统修复”

梅州地处武夷山成矿带的南缘,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且开发利用历史悠久、部分地区开采强度较大,形成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点多、面广且呈分散状态的上千公顷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就像一道道生态“伤疤”,亟待治理。

位于兴宁市合水镇的铁山嶂,因盛产铁矿而得名。过去长达50多年的露天采矿行为,致使当地山体破坏严重,大量植被破坏、土壤水体污染严重。此后,虽然经过了近10年的治理,但“单线条作战”的末端治理方式,始终收效甚微。

铁山嶂的真正转变,离不开梅州山水工程的实施。梅州山水工程围绕水源涵养区、脆弱生态修复区、城乡生态提升区、水生态保护区等5大修复单元,系统开展17项治理工程,并谋划实施4个重点示范项目和4个精品项目,铁山嶂随之迎来新生。在土壤修复、生态复绿、下游河道整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一体推动下,铁山嶂的裸露山体披上“绿装”,生态功能逐渐恢复,下游村民的生产生活安全也得到了保障,书写了从“熔化铁山嶂”到“重塑铁山嶂”的生动实践。

经过多年努力,梅州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现了由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转变,由工程措施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由末端治理向全链条管理转变的过程。截至目前,梅州已有超730公顷的历史遗留矿山得到生态修复,44家矿山成功创建“绿色矿山”,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有效夯实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

平远尖山矿区

从“寸草不生”到“披绿生金”

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记者来到了位于平远县东石镇的尖山矿区,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源源不断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是一片寸草不生的废弃矿山,每当刮风下雨,四周便黄沙漫天,水流带着沙土从山上滚滚而下,冲进农田和河流,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当地还流传着“刮风尘四起,下雨黄水流”这样一句话。

为抚平大地“伤疤”,平远县在2015年至2023年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模式,对尖山矿区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并引进平远利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发展绿色光伏产业。

近10年来,经过削坡放坡、修建排水沟、生态复绿等一系列措施,尖山矿区修复面积达3000多亩,水土流失得到治理,马占相思、松树、芒草等植被郁郁葱葱。2023年,矿区周边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全年全部优良”,多年断流的山泉水流量逐年递增,水质达到国家标准。“我们在这里工作,偶尔还能看到野鸡、野猪、野兔等动物来觅食栖息。”从2017年来梅至今,平远利天新能源电力有限公司电站主任顾恩群见证了矿区的蝶变。

“目前,尖山矿区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42.5兆瓦,年平均发电量5200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5.3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顾恩群介绍说,为保障电站安全稳定运行,企业加强日常巡检和定期维护,电站营运也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智能电网紧密协同,确保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资源枯竭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得益于这一有益探索,尖山矿区生态修复项目于今年入选第三批广东省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兴宁四望嶂

从“煤炭小镇”到“军旅小镇”

兴宁市黄槐镇是省级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美丽乡镇入口通道、美丽示范主街、房屋外立面提升等建设工作加快推进,有着数十年开采历史的“煤炭小镇”,正围绕“一路一街一园三区”的规划,努力蜕变为“军旅小镇”。

以“百千万工程”为统领,梅州市、兴宁市在四望嶂历史遗留矿区开展废弃矿区生态治理修复和高质量转化利用,计划通过“生态修复+综合利用”的方式,修复历史遗留矿山160公顷。同时,打造一个集国防教育、学生军训、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型文旅项目。黄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镇计划引进军旅相关体验馆、创客室,置入军事文创产品制造、销售、创展互动等产业,努力打造历史遗留矿区活化利用的样板、广东省特色文旅研学基地标杆、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亮丽名片、绿美广东生态修复典范。

记者从市山水办获悉,梅州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相对集中连片的废弃矿山,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十四五”期间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超1000公顷。明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梅州将继续推动山水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生态保护修复不断迈上新台阶,筑牢南岭生态屏障,让更多百姓享受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