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冀东平原水稻进入孕穗抽穗期。在唐山市曹妃甸区四农场聚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一幅巨大的“五谷丰登”稻田画铺展在千顷稻海之中。
“田里种的是有机米,水里养的是蟹和虾,放眼望去是稻田画……咱这千亩示范基地主打的就是耕地综合利用。”合作社理事长韩建明说。
位于渤海湾北岸的唐山市,海岸线长达229.7公里。受海咸水冲击浸泡影响,滨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形成了以“盐、板、瘦”为主要特征的滨海盐碱土壤。近年来,唐山市积极构建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体系,形成了“良法改地、品种育推、综合种养、持续提效”的多功能多层次盐碱地综合治理新模式,把昔日的盐碱滩涂逐步建设成为宜耕宜业宜游的新家园。
唐山盐碱地治理改造历史悠久。1956年,国营柏各庄农场建立,十万农垦大军开启了向盐碱滩要耕地、要粮食的拓荒之旅。他们修海挡、筑沟渠,引滦河之水“拉荒”洗地,终使40万亩盐碱地稻花飘香。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唐山市以农业综合开发为抓手,大力推进深渠河网、压盐沥碱,引水灌溉、排盐淋碱两种治理模式,集中连片开发治理盐碱地。到2022年底,全市盐碱地改造成耕地95.4万亩,占盐碱地总面积的80%以上。
特别是去年以来,唐山市开展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治理试点项目,通过平整土地、完善排灌设施、施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改善土壤结构、平衡土壤酸碱度,实现了对盐碱耕地的绿色治理、持续改良。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实施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项目85个,建成高标准农田88.61万亩。
近日,在位于曹妃甸区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综合试验站,1100多份水稻种质正在进行耐盐精准鉴定。“我们选取了数十种水稻品种,分别放在不同盐度的土壤进行培养,通过长势筛选出适宜不同盐碱地条件下的最优品种,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广。”研究员耿雷跃告诉记者。
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唐山市把种子作为挖掘盐碱地生产潜力的重中之重,选育出“滨稻8号”“垦糯10号”“冀香粳5号”等一批耐盐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以及耐盐棉花、耐盐大豆等多个经济作物新品种,以品种选育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不断加大优质耐盐水稻及特色花生、西红柿、玉米、无花果等耐盐碱高产高效品种推广力度,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8%。目前,该市沿海县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19.64万吨,占全市粮食总产量的40.3%。沿海的滦南县、乐亭县、丰南区、曹妃甸区成为国家级产粮大县。其中,稻谷总产量38.89万吨,占河北省总产量的79.56%,是全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7月28日,唐山市与中国农业大学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盐碱地治理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依托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研究成果,唐山市将进一步加强品种、土壤、耕作、水利等技术集成应用,形成并复制推广以“重塑土壤,高效脱盐,疏堵结合,垦造良田”为核心的生态修复盐碱地工程技术体系,构建起适用盐碱地综合改良的“唐山模式”。
从单一治土转变为治土、选种、技术推广多角度综合治理。唐山市不断深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做强科技研发平台,同时鼓励引导种业公司、种植大户和农业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联合合作,探索适合耐盐碱作物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用综合利用育产业,向综合利用要效益,唐山市努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
“每年1月开始淡水泡田,4月中下旬将盐碱地稻田中的洗盐排碱水,用水泵抽至紧临的池塘养殖适生水产品种,既避免了从稻田排出的盐碱咸水污染环境,又解决了水产养殖与稻田种植的争水矛盾。”讲起“异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曹妃甸区五农场副场长刘双海如数家珍。据介绍,五农场承担了总规模3000亩的“异位稻渔综合种养”省级试点任务,平均亩效益预计可达1700元以上。
而在沿海农业县广泛普及的“原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则通过在稻田中放养一定数量的河蟹、小龙虾等适生品种,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平均亩收入可比水稻单作模式提高1.5倍以上。
与此同时,唐山还在轻度、中度盐碱地带,推广种植抗盐碱农作物品种,适地实施“豆-稻”“稻-麦”轮作,变低产田为粮食丰产区和果蔬重要产区。在重度盐碱地带,通过“挖塘降水、以渔治碱”方式,开展海水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如今,在这片土地上,“盐碱地+特色水产养殖”“盐碱地+特色经济作物种植”等多种“盐碱地+”特色农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构建起了多类型盐碱地高效利用模式,开创了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新路径,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十三五”期间,唐山沿海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增长超过70%,年增速达6%-9%,2022年超过24000元。
昔日盐碱滩,今朝鱼米乡。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在当地形成了独特的资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依托当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唐山市把盐碱地农业生产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休闲观光、稻田认养有机结合,推动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向价值化、优质化、产业化发展。
农垦历史展馆、稻香小镇、多玛乐园、渔蟹稻香园、稻咖农场、中国盐生植物园……随着一批农业旅游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唐山在盐碱地上实现了从“干农业”到“看农业”的华丽嬗变。据统计,唐山沿海地区通过盐碱地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实现年接待游客数超70万人次,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