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离我们是近还是远?

作者: 程传军来源:光明网2014-08-21 17:26

       近年来,安徽省六安市在加快绿色发展的征程上,积极加快构建生态布局、生态保护、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制度等“五大体系”,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着力优化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有专家建言,致力绿色发展,也应倡导广大民众积极响应绿色消费。那么,何为“绿色消费”?记者了解到,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

 

       绿色消费的概念清楚了,但是绿色消费离我们到底是近还是远?记者于近日进行了一番调查。绿色消费观念认知不一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求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绿色消费。那么,广大市民们对绿色消费是如何认知的?

 

       8月14日,记者在六安城区皖西路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调查发现,很多市民对绿色消费的理解持不同的观点,总体对绿色消费的概念认识比较片面和单一。家住九墩塘社区的60多岁王大妈认为:绿色消费就是买一些无污染的、从田间地头采摘上来绿色产品,若购买一些工厂机器加工出来的商品就不是绿色消费行为了。“我认为绿色消费可能就是理性消费,尽量少买些昂贵的物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性。绿色消费应是多种领域,不仅仅涉及到我们平日里的吃啊、穿着等用品……”在六安经济开发区某企业上班的30多岁王莉女士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家里用的很多家用电器都有明显的能耗标签,这也是绿色消费的体现。”在金安区某部门工作的李先生则认为:“绿色消费就是追求健康、环保和低碳。”他举例说,像上下班步行或者骑自行车等新时尚,以及使用节能灯泡、打印时每张纸双面打印,或者食用无公害、有机食品等等,这些也算是绿色消费。

 

       虽然广大市民对绿色消费认知不一致,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绿色消费也正在人们的生活中悄然兴起。记者在六安城区内5家商场随机采访,在接受采访的20名消费者中,有 12名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感,他们表示在日常生活中会毫不犹豫选择“绿色产品”。而据白云商厦超市食品卖场的一名售货员介绍,95%左右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会关心是否“有机”和“绿色”。

 

       绿色消费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近绿色消费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行动,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消费生活逐渐步入“绿色消费”时代?“绿色消费已说了很久,但还是离我们有点儿远。”我市某高校的专家说,突出表现在很多人对绿色消费认识不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绿色消费;多数人只关注自己的健康,对于环境保护的关注不够。还有一些人虽然有绿色消费的意识,但离真正转化为绿色消费的行动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专家建议,当前最重要工作就是要大力加强对绿色消费观念的宣传,真正让绿色消费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让他们在广义上对绿色消费有个新的认知度。他建议,倡导绿色消费,应让消费者不断学习有关绿色消费和绿色产品的知识,“首先是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内涵,并充分认识到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为主旨的,同时还要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使人的生活消费与环境、资源相协调。”采访中,也有相关人士认为,目前,阻碍进入绿色消费时代的还有推广绿色消费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比如企业参与不够,消费者找不到便捷的回收利用渠道,缺乏绿色规范标准,哪些产品是绿色的,消费者对此往往知之不多,等等。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绿色消费需多方给力绿色消费是一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是科学消费的重要内涵之一。

 

       记者了解到,除了概念上的表述外,绿色消费不仅包括消费绿色产品,还包括资源回收利用、能源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生产、消费的方方面面。例如,在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中要树立“碳足迹”意识,大力提倡“低消耗、低排放、非物质化”的经济类型,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率,保护和补充可再生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绿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是带着环境意识的消费活动,它体现了人类崭新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市委党校有专家分析称,可持续消费是绿色消费的精髓,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阻止和扭转消费、生存环境持续恶化的严峻局面,改善生存条件,维护消费安全,新时期的消费政策必须将培育绿色消费、实行可持续消费作为重中之重。而落实可持续消费,就要从生产和消费一体化的生态环境观念来理解。为此,专家建议,要积极引导企业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行为,从研发到销售,从原材料到产品,从包装到物流,形成一个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链条。同时,要提倡、鼓励开发和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投入,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大力开发和引进高效能源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


专家观点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