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显示,今年1-6月,上海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分出量和干垃圾清运量同比2019年《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前分别增加1.8倍、14倍、65%和减少16%。
据市容绿化局介绍,目前全市湿垃圾分出量基本稳定在干垃圾总量35%左右。从末端处置来看,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每天超过3.6万吨,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分类实效基本稳定,市民感受和获得感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市人大在执法检查报告和对此的审议过程中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收运处置能力存在薄弱缺口。如报告中提出,湿垃圾利用瓶颈仍未有效破解,就地处置设施运营成本高、技术不稳定。有的收运作业不规范,运输过程“跑冒滴漏”异味明显,存在监管不力。
另一方面,源头减量还有短板。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毛祥东在审议发言时表示,上海的生活垃日均产生量自《条例》实施以来有所下降,尽管在北上广深中成绩居首,但对标东京等全球城市尚存差距。在他看来,“减量化”是垃圾分类实效进一步提升的重中之重,亟待花更大力气严控总量。魏蕊委员则指出,快递外卖包装已成为阻碍垃圾减量的一大源头,尤其是化妆品、月饼、茶叶等礼盒类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严重,需关口前移进行治理,也要充分激发企业参与活力,着力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向低碳绿色转型。
此外,可回收物利用也存在困境。执法检查报告指出,上海的回收网络尚不健全,部分点、站布局不够合理,居民交投和交售不方便。不少低价值可回收物目前没有进入回收体系而被混入干垃圾。回收行业的集约化程度也偏低。
进一步贯彻实施《条例》,市人大建议要加强精细化治理、进一步推动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也要加大引导和执法力度。
记者了解到,上海下一步还将增强对垃圾分类的智能化监管,以“人防+技防”完善发现处置机制,努力实现小区、店铺、街面“无死角”监管和从末端到源头的分类管理实效追溯,让垃圾分类从“新时尚”变成百姓日常“好习惯”。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