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欧洲的低碳发展路径备受瞩目。欧洲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欧洲绿色新政》提出,到2030年实现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水平减少50%-55%,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且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脱钩。
如何看待欧洲低碳之路?它对中国有何启示?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又需有哪些考量?近日,本文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岳光溪,从中寻找答案。
一分为二看待欧洲低碳之路
在加速能源转型、实现低碳发展的努力中,欧洲和中国具有同向的目标。在绿色发展战略上,欧盟的做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刘吉臻,同时担任着新能源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等多项重要职务。他认为,欧洲在推动能源绿色转型中,其理念和部署,都走在世界前列。例如,欧洲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欧洲电网的互联互济以及欧洲电力市场的建立,都值得中国深入研究和借鉴,但仍应客观看待欧洲低碳之路。刘吉臻举例说明,过去几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大幅提高,但背后是电价的急剧飙升。对此,岳光溪院士也认为,应该一分为二理性看待欧洲低碳之路。作为洁净煤技术领域的专家,岳光溪表示,欧洲国家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倡导节能减排方面特别值得中国学习,其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有效缓解了环境压力。但基于国情差异性和资源禀赋特殊性,中国仍应坚持中国特色的能源转型道路。
“中国人要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能跟着国际上的声音人云亦云。在碳排放的问题上,控制碳排放尺度等方面,应实事求是,以科学眼光去看待。”岳光溪说。
中国低碳硬仗如何打?
自双碳目标决策作出起,相关讨论就从未停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这场硬仗又当如何打?一直以来,中国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偏低、能耗偏高的问题。尤其在中国庞大的能源需求背景下,意味着更高的碳排放水平。能源保供和绿色低碳转型二者之间似乎产生矛盾。刘吉臻说道,“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要保供给,一方面要变低碳,两者缺一不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提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其背后透露着什么信号?对此,刘吉臻说,这意味着既要实现能源绿色转型,更要保障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二者是不可割裂的。要想达到双赢,技术是第一要素,但仅仅依靠技术也远远不够。岳光溪表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决定着减碳成效。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充分考虑现有的科学水平和工程技术水平,还要考虑经济承受力。”目前,社会上出现一种声音,说新能源低价时代已经到来,甚至大肆宣扬将来光伏发电“一毛钱人民币一度”。刘吉臻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现实,显然,当前的经济水平还远不能实现这种美好愿景。
他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这是一项长期、复杂且艰巨的任务”。
低碳大议题需各方共同努力
刘吉臻称,回顾过去二十多年,科技创新为中国能源转型作出巨大贡献,尽管如此,靠今天已掌握的科技手段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仍有难度。当前,一些人试图拿现有的技术工具打造零碳社会,显然并不可能。他进一步指出,实现双碳目标,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当前,中国以积极的态度,充满信心地走向2030年碳达峰,这是第一步。未来,新能源科技有望实现重大突破,产业结构可能出现质的调整,国民素质也将大幅提升……“全要素综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中国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双碳目标是一个很大的议题,需要全局规划。双碳包含了碳源及碳汇两方面,二者平衡方能达到碳中和。在这样一个大目标里,中国社会的各个单位都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岳光溪说。当然,不只中国,当更多国家按下减碳加速键,加入到减排行列中时,这场全球级的低碳战役才会更具胜算。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