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阶段。7月1日,《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将实施,前者将绿色债券纳入银行绿色金融业务评价体系,后者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这意味着,绿色债券市场有了更为完善的激励约束政策和认定标准,在达成“碳中和”目标的庞大资金需求下,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显著增长。新世纪评级数据显示,1至5月我国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累计发行数量150只,累计发行金额1924.9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6.25%和82.72%。其中,一季度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总额已超2020年发行总额50%以上。
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大幅增长,主要源于其子品种——“碳中和”债的异军突起。从今年2月开始,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迅速出现并增势较强。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今年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债券有97只,发行金额1086.88亿元。
不少机构预测,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间,新增资金需求将达100万亿元至200万亿元。经平安证券测算,仅“碳达峰”支持的相关行业投资规模可达100万亿元以上,若其中10%的融资需求由发债满足,绿色债券的增长空间将达10万亿元。
江苏银行公司部绿色金融业务相关人士介绍,2020年市场共发行304只绿色债券,绿色债券的数量和金额占比分别为0.61%、0.97%。商业银行将加快推进绿色债券业务发展,将绿色债券发行、承销、包销、投资规模等纳入重要经营性指标,有意识对绿色金融债、绿色企业债等品种进行资源倾斜。
绿色金融的支持政策也逐步升级。今年4月,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统一了国内绿色项目标准,确定了绿色债券的定义,对绿色债券支持领域和范围进行科学统一的界定。该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绿色”属性的认证标准,并增加了对“碳中和”债发行的相关要求。
平安证券认为,国际绿债的第三方认证属于强制性要求,而我国目前仍处于自愿鼓励阶段;国际绿债的存续期督导由第三方执行,更为严格,国内存续期督导并非强制执行,信息披露问题有待关注。
监督机制该如何跟进?湖州银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建议,应明确第三方评估认证标准,明确碳减排效益的定期量化披露制度,并建立相应监督机制。此外,“碳中和”债务融资标准待进一步发布。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