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以来,住建部每季度对全国46个试点城市垃圾分类考核排名中,上海始终保持第一。近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听取本市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情况 。
来自市绿化市容局的信息显示,2019 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 理条例》实施以来,垃圾分类逐步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市民分类习惯初步养成,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总能力从2018 年的15250 吨/日上升到26095 吨/日,今年可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预计2021年底,全市干、湿垃圾处理总能力有望超过 3.8 万 吨/日 ;垃圾分类实效趋于稳定,“四分类”垃圾实现 “三增一减” ——可回收物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湿垃圾分出量增长,干垃圾处置量减少。
此外,本市推行“管理+科技”,分类实效明显提高。为优化投放环境,按照“定点要坚持、定时要灵活,破袋要引导、撤桶要鼓励 ”的原则,配置投放点“除臭、破袋、洗手 ”三件套设备,加装智能监控装置,落实全程分类品质智能监管。今年1-10月“四分类”垃圾量与2019 年同期相比,可回收物回收量 5948 吨/日,增长 47%,有害垃圾分 出量2.6 吨/日,增加3.3 倍;湿垃圾分出量9318 吨/日,增长25%;干垃圾处置量14173 吨/日,下降20%,达到本市生活垃圾处置总量控制目标。
未来,上海将着力完善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 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加强科学管理、巩固分类实效、注重短板治理、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全面提升垃圾分类“智治力”。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监控在定时定点、误时投放等场景应用,逐步实现志愿者撤守后的智能化科技管理,结合非现场执法,实现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着力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完善可回收物目录,完善可回收物体系,指导市场做好对接,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积极协调可回收物循环利用项目进入本市工业园 区和循环经济园区,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市域内外可回收 物再生利用项目建设。
◆促进源头减量破题见效。继续落实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旅游业不主动提供客房一次性日用品等措施,调整完善限制提供的一次性用品目录;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有效治理塑料污染;深入开展“光盘行动”,引导餐厨垃圾减量;推行湿垃圾就地处理,完成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和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地处理设施配套,推进小型菜场湿垃圾对接有机肥厂。
姜耀东:让煤矸石从“生态包袱”变成“资...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与消费国,煤炭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然而,煤炭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
席北斗:科技创新赋能 提质增效助推赤泥...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作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
姜涛:推进赤泥综合利用工作 助力铝工业... 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其处理和综合利用一直是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世界性难题。《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以下...
郑栅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郑栅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党的二十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