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营巷:垃圾不落地启动3.0模式

来源:人民网 2018-02-28 09:25 浏览量:28073

临近年关的杭州市上城区小营巷比平日里更热闹些,但雷打不动的是,这里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响起收集垃圾的铃铛声,居民们会在听到声音之后纷纷从家里拿出分好类的垃圾等待收集。

曾经也是垃圾山

如今的“卫生标兵”小营巷,曾经也面临着一座座臭气熏天的“垃圾山”,据小营巷社区主任徐一健介绍,以前的小营巷没有垃圾桶,垃圾都扔在巷口、墙边,“平时臭气熏天不说,下雨天更是污水横流”。

从搬走“垃圾山”,到率先实行垃圾不落地,小营巷与垃圾的这场“持久战”整整打了60年。

徐一健介绍说:“,上世纪50年代,为了响应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居民们搬走‘垃圾山’,治理臭水沟,消灭‘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也成为了全国的一面旗帜。”

1958年1月5日,毛泽东主席在赴杭州机场途中临时决定来到小营巷视察卫生情况,他察看了居民的卧室、厅堂、厨房、菜橱、水缸等,赞扬说:“你们的卫生工作搞得不错!”自那时起,小营巷的卫生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卫生先进单位。

当地工作人员还介绍,大约在2000年,小营巷里用的还是垃圾房,“每天垃圾都要堆到垃圾房门口,也有些居民还习惯随意堆在门前、墙边,当时我们的第五代卫生委员就带着社工一边动手清理,一边挨家挨户地上门做宣传、做工作。”

直到2010年,杭州开始实施垃圾分类,小营巷社区率先成为了“垃圾不落地”试点。

垃圾开始“不落地”

“不设垃圾桶,每天上下午两个固定时间收垃圾”是小营巷推行垃圾不落地的主要方式。看似简单的回收工作,试行前的调查问卷支持率达到85%以上,然而,即便如此,想让居民改变一直以来形成的生活习惯,着实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垃圾收运时间的确立就是一大问题。“我们制定的时间符合绝大部分居民的作息和生活习惯”小营巷文教委员何柳婷说,为了符合大多数居民的生活和作息,他们多次对收运时间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现在的收运时间:早上6点开始到8点结束,晚上从6点半开始到8点半结束。“我们做了调查,这两个时间段,绝大部分家庭都有人在家。”

今年80岁的郑奶奶从小就居住在小营巷里,作为垃圾不落地政策的见证人和实践者,她说:“以前扔垃圾不需要固定时间,出门的时候把垃圾丢掉就好了,所以在刚实行上门收垃圾的时候还是很不习惯的。”

据了解,在试行垃圾不落地政策后,每天的固定时间,社区卫生员就摇着铃铛提醒居民出来倒垃圾。晚上18点,社区社区保洁员拖着垃圾桶进入小区。中庭旁,红、黄、蓝、绿4只垃圾桶一字排开。居民们陆续拎着垃圾走出家门,很快,垃圾桶就被填满一半。

除了时间上的便利,为了鼓励居民积极支持垃圾不落地,社区还专门制作了一批“垃圾不落地积分卡”,居民只要定时投放垃圾,都可以叫保洁员盖章,每月集满25个章,可以到社区换领诸如肥皂、洗衣粉、杯子等小礼品。这一奖励制度很受小区居民欢迎,特别是一些老人,平时比较清闲,扔垃圾收集盖章像在搞竞赛一样,别有一番乐趣。

“渐渐地,大家习惯了这定时响起的铃铛声,还会自觉地拎着垃圾袋,等待垃圾车。”郑奶奶说,“举手之劳,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开启垃圾回收“3.0模式”

上门收垃圾虽然解决了曾经的“垃圾山”问题,但在垃圾分类上还存在着短板。“由于小营巷的老年人居住比例超过6成,因此,在原始的垃圾分类上还有欠缺。”小营巷社区环境卫生委员徐笛风说。

为此,小营巷在垃圾回收上创新推出了“垃圾分类3.0”项目。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垃圾分类3.0”项目中,小营街道采用新型的 “333敲门行动”,即三联合三约定三行动——社区联合居民、志愿者、物业,建立垃圾袋使用约定、分类约定、配合时间约定,并开展一系列垃圾分类行动。

相较于过去每天两个时段的回收,现在保洁员每天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前往居民住宅区,通过敲门收集,引导居民自觉分类投放。同时,在小营公园还设立了智慧垃圾分类的回收点,旨在推广垃圾智能分类、智慧分类。正确的分类回收后的积分,还可以换取服务或小礼品。

当垃圾做好分类后,回收后的垃圾如何处理?小营巷的工作人员说,南星街道在江新苑小区开辟了一块垃圾分类试验田。每天小区垃圾分类管理员会将已经分类好的果皮、剩菜等厨余垃圾收集起来,装在可降解的厨余垃圾袋内,然后排出袋内空气扎紧袋口,埋在地下约30公分的位置。大概一个月时间,这些埋在地下的垃圾就会发酵转化成有机肥料,供小区内绿化植物吸收,发酵成的肥料没有臭味,连垃圾袋都会被降解得干干净净。垃圾分类试验田不仅缓解了小区厨余垃圾问题,同时又肥沃了小区花园的土壤,将垃圾变废为宝。

“垃圾不落地”的试行,让居民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目前,社区垃圾的分类率保持在80%以上,实现了垃圾减量,而这也让街道社区看到了信心。

据了解,在小营巷民居之后,街道又相继推出了不少小区试点垃圾不落地。2017年以来,上城区已推出384个分类小区,约14.7万户家庭参与垃圾分类,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

不过,在选取试点小区时则需要全方位的衡量。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相对封闭的,规模小一点但环境好一点的小区,相对比较好管理,而且小区本身环境好,居民荣誉意识也比较强,做起工作来容易,而那种开放式的或者沿街的小区,由于有商家店铺等“外人”的参与,管理难度大很多,垃圾不落地推行起来很困难。

另外,率先试点的几个老小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专业的物业公司进驻管理,所有保洁工作都是由社区代为管理,因此,社区对保洁员的制约也保证了政策的顺利推行。

截至目前,上城区共清运生活垃圾175354.27吨,平均525.01吨/日,垃圾分类成绩位列全市第一名。

链接:印象小营巷

小营巷——是一个绝对有历史有故事的所在。

小营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明万历时已有小营巷称谓。有清太平军的听王府旧址,有毛泽东同志视察小营巷陈列馆,有著名科学家和“两弹一星”奠基人钱学森故居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这里环境幽雅,小营巷南侧,有面积2640平方米四季如春的小营社区公园,公园内有一座飞檐翘角、回廊绕庭、古色古香的小营花厅。

小营巷应该是杭州市最值得骄傲的小巷了。不仅因为它自己的历史积淀,还因为,巷子里留下了毛主席的脚印,留下了他由衷的赞许和欢乐的神情。

1958年1月5日,毛主席亲临小营巷,视察了42号、56号和61号墙门,对居民区卫生工作给予很高的评价。之后40多年,“小营人”艰苦创业,勇于开拓,伴随社会前进脚步,走出了一条从消灭老“四害”到治理新“四害”,从环境综合整治到全民健康教育的一条特色鲜明的社区卫生发展之路。

城市是有生命的,小营巷经受了时间的打磨。

如今,小营巷焕发出了一种新鲜的时代气息——在那悠长悠长聚满了历史情怀的深巷,道路被铺平了,修竹装点了白墙,在灯影里仿佛一幅写意的国画;曾经的历史故事被镶嵌在粉墙黛瓦之间——留住历史,不仅是小营巷的一种集体记忆,更是为杭州这座城市留住值得骄傲的历史。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