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强科技借助互联网的四次飞跃

2017-02-09 15:43 浏览量:4355

一、企业简介

上海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总部设于上海奉贤区,在南京、杭州均设有研发中心,是一家以废塑料回收、分类、分解、造粒为基础的加工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塑料改性、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型企业。企业主要经营产品有:再生料,汽车配件料,改性塑料,PP再生料,色母,ABS再生料,工业清洗剂,脱漆剂,注塑加工等。

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于2005开始引入线上销售B2B平台系统;2008年公司采用了ERP资源管理系统;2012年引进全套产品检测设备和高分子专业技术人才,对原料及成品进行严格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并形成对废塑料回收渠道、造粒改性技术、庞大销售渠道的完整产业链。江苏田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于2015年7月7日在江苏响水奠基启动。

二、废塑料再生利用行业背景

塑料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耐腐蚀性、电绝缘性、绝热性、优良的吸震和消音隔声作用,并具有很好的弹性,能很好地与金属、玻璃、木材等其他材料粘接,易加工成型。因此,塑料的数量、作用、地位、应用范围急剧扩张,大量代替金属、木材、纸张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塑料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可再生塑料资源被现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类的第二矿藏”、“城市里的宝藏”,再生利用是塑料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5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其中提到在构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过程中,要推动和引导回收模式创新,探索“互联网+回收”的模式及路径,积极支持智能回收、自动回收机等新型回收方式的发展。并且《计划》提出,要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信息管理公共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优化网点布局,实现线上回收线下物流的融合,搭建科学高效的逆向物流体系,推动企业自动化、精细化分拣技术装备升级。

三、田强科技的发展历程

1. 第一次飞跃,塑料制品加工商到废塑料的回收商

1998年,田强科技创始人胡喜超偶然间听朋友说起废塑料的利用价值,在听取了国家关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循环经济的专提报告会后,萌生兴趣,走上了创业之路。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开办工厂制造电子钟后盖,每个月用塑料原料约100-150吨,工厂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

1999年5月,由于义乌当地的货源比较紧缺,公司到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回收塑料,经过比较,上海的材料性能比较优越,损耗少,价格也相对合理,于是公司开始在上海定点回收工厂的废塑料,进行分类生产后发往义乌市场。为使回收工厂废塑料业务正规化,2004年上海强峰化工有限公司成立,集生产销售贸易一体,塑料制品的工厂从义乌迁到上海浦东。

2. 第二次飞跃,B2B网上品牌旗舰店到上市公司供货商

2005年,为迎合互联网发展趋势,公司开始在阿里巴巴,慧聪,中塑在线,工商信息等各大网站进行在线销售和网络推广。通过几年的辛苦打拼,诚信经营,我们积累了很多优质客户。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塑料新料从正常的12000元/吨,涨价到18000元/吨,后来又跌到6000元/吨,经过山车式的价格涨跌,大部分企业开始寻找新的供应商。公司借机开始和上市公司做配套供货商,如爱仕达,东方雨虹,奇瑞,马自达等。给大公司配套,这也就意味着更高标准的开始、他们不断的提要求、产品数据化、色差标准化、性能稳定等等问题、为了更好的服务客户、控制产品质量,解决客户投诉,让材料精细化,提高产品品质,公司引进ERP系统,实现标准化管理,极大了提高了公司的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同时建立起了再生塑料标准化数据库,企业在金融危机时期不但生存下来,而且更上了一个台阶。2011年9月,上海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被阿里巴巴授誉优质供应商。

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利用自身的B2B网上品牌旗舰店,回收大型生产厂家提供边角料作为原材料,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稳定,产量稳定。原料进行检验,并分类至各生产车间进行基础加工,其加工过程(回收、分类、分拣、造粒)全部为承包式生产,各车间生产的材料由田强仓库统一进行质量检验,管理入库并借助田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发往全国各地。

3. 第三次飞跃:“互联网+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2015年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出现四大新特点:第一,互联网与再生资源融合,全国涌现众多“互联网+回收”、“互联网+交易”、“互联网+金融”的新兴模式和企业。第二,“供应链金融”助力产业链快速形成,效益显现。第三,下游向上游延伸整合,一些大型加工利用企业,凭借规模、资金和成本优势,向上游整合回收网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第四,资本并购与跨界发展,多方力量加速涌入再生资源行业,一批上市公司、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收购、重组跨界进入再生资源领域。

在此大环境下,上海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启动公司二期工程,在江苏盐城响水县购入300亩土地,打造“互联网+循环经济”产业园。投资额达6.9亿元,快速形成田强特色的“互联网+再生塑料”经济模式。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产15万吨再生塑料粒子及塑料制品,利税5000万元,可带动800人就业。实现对江浙沪乃至全国塑料市场的供应需求,为物流周转箱,汽车配件、箱包脚轮和城市海绵体蓄水工程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再生塑料产品。

建立规范的“互联网+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园区中形成了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一体化、资源利用规范化、产业链条合理化。

小作坊或者小企业由于生产力和资源的限制,回收量有限,产出有限,技术实力落后,管理不规范,没有完善的售后服务系统,管理水平低,效率不高,利润薄。而我们的“互联网+循环经济”产业园要建立一个全套的产业链条,让基础设施共享化、环保处理一体化、资源利用规范化、产业链条合理化,用大数据和物联网进行来管理、远程协助、物联网ERP 、CRM、OA网络时代科技带动发展。让共同产业链上的企业与个人贡献力量,分享各个位置的利润,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如图1所示:

图片1.png



图1.上海田强完整生产链

田强“互联网+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是:

上海———打造销售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原料配送中心。

江苏———建成生产中心、技术服务中心、成品配送中心。

园区共规划三百亩,第一期100亩里有10个车间:pp粉碎清洗车间、PE造粒车间、ABS造粒车间等。首先,整合一批小作坊、小企业入驻田强“循环经济”产业园的不同车间,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管理化、高值化生产,建立完整产业链;其次,利用自身的B2B网上品牌旗舰店进行供应商系统资源管理整合,完善废塑料回收体系的发展并建立各类塑料的标准操作流程,引进一些大型生产厂家提供边角料作为原材料,从源头抓起,保证原材料的质量稳定,产量稳定;再次,通过内部管理系统或其他互联网技术手段如:远程协助,ERP,CRM等,往江苏田强造粒车间不断的输送所需求的原材料及技术配合;最后,各车间生产的材料由田强仓库统一管理入库,并借助田强的互联网销售平台发往全国各地。如下图所示:

图片2.png

图2.田强的园区合作模式

在生产过程中,基础加工(回收、分类、分拣、造粒)全部承包式生产,田强进行指导及监管。我们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整合了一批在行业里面打拼了十多年的专业回收造粒人才(他们用目测就可以辨别材料的性能、价格、损耗,能快速估算出成本,评估市场,高效率做出决定运作市场)让这批实干有经验的人与我们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紧密结合。田强以汇众智,聚众力,讲大会战:把个人技术与团队分享,个人技工贡献力量,你的难题我来帮忙,形成配套合作,能者上岗,好的意见、好的想法,快速执行落实到位,诚信合作,共谋发展,建立一个智能化、互联网化的产业联盟。

对园区进行合理化分类管理,如pp粉碎清洗车间、PE造粒车间、ABS造粒车间等。将整合至园区的小型作坊和企业进行分类,并入驻不同的车间,以实现资源共享,、技术共享,、管理化、高值化生产。

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0亿元,年产15万吨再生塑料粒子及塑料制品,利税5000万元,可带动800人就业。实现对江浙沪乃至全国塑料市场的供应需求,为物流周转箱,汽车配件、箱包脚轮和城市海绵体蓄水工程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再生塑料产品

4. 第四次飞跃:互联网+新模式再生塑料供货平台绿再生

为进一步适应再生塑料生产销售新时代特征,田强公司策划了互联网+新模式再生塑料供货平台。 获2015年上海市女性创业计划竞赛“优秀奖”。此平台交易各类再生料、改性材料,为注塑加工厂、 物流运输、 小家电配件、 箱包配件、农业灌溉、防水卷材、汽车配件等行业提供专业合适的绿色再生改性方案。

平台模式:

产品交易性网站,B2B模式,向有需求的企业销售再生塑料产品取得销售收入。

提供再生塑料解决方案,如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相应的再生塑料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

信息化服务。建设维护推广网站、代理销售各废塑料园区的各类塑料制品实现网络销售,为工厂提供网络基础服务等、网络营销策划及销售产品取得收入。

开发网络产品,利用自己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通过销售产品服务来获得收益,如软件服务、视频技术应用、信息化服务等,主要面向供货商,中小型再生塑料企业。

四、问题和建议

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缺乏及资金瓶颈的问题。就本企业而言,与国内小作坊相比,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相比国内的知名企业如金发科技、锦湖日丽、杰事杰等竞争对手,公司业务规模较小,在研发和技术方面与国内、国际上一流再生塑料企业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在高端专业研发人才和团队上。

在资金上,公司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产能增加有限,受规模和资金的限制,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仍显不足,主营业务产品的产能基本饱和,进一步提升产量的空间有限。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公司市场份额,保持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能力,公司急需扩大产能。

建议国家的鼓励优惠政策向中小型企业倾斜,引导中小型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同时,企业也要着重加强自身技术储备及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胡喜超,女,1977年9月出生,浙江缙云人。1999年创业做废塑料加工,2004年创立上海强峰化工有限公司,2009年为扩大回收规模成立上海田强实业有限公司,2011年为实现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又创建上海田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废处理塑料)及(模具设计塑料模)高级技能证书;2015年度上海奉贤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称号,2015年上海女性创业计划“互联网+新模式再生塑料”创业方案获得“优秀奖”等荣誉。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