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
早早意识到单纯依赖矿产资源难以持续,甘肃金昌市提出了战略转型: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以镍和稀有金属、硫化工、磷化工等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如镍、铜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度也曾是造成金昌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后来金川公司投资23亿元,实施以治理二氧化硫为主的环境达标综合整治工程。将废气回收用来生产硫酸。硫酸作为化工行业的基础原料,提供给配套建设的多家化工企业。目前,其二氧化硫回收率已达到96.1%,而利用废气生产硫酸的能力也从原来的75万吨提升至目前的252万吨。
行走甘肃之一
前往金昌的高速公路,满目皆是灰黄的荒漠戈壁,洒脱又略带凄凉。
金昌,河西走廊中段50万人口的一座小城,拥有仅次于加拿大的全球第二大镍矿而被誉为“镍都”,邓小平称其为“祖国不可多得的金娃娃”。
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1958年,这里发现储量丰富且当时我国战略急需的镍矿,此后成立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川公司”)。1981年,金昌因金川公司设市。
想象一座城市以矿闻名应该会是怎样的灰头土脸;但车辆驶入金昌市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树木葱郁、街道干净整洁的现代化城市。
当地人告诉记者,金昌的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但记者眼前的金水湖,水波荡漾,远处还有水鸟盘旋。
“20年前我来到金昌的时候,满眼都还是荒漠戈壁,烟囱还冒黑烟,气候干燥得令人难受。大约在7、8年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治理环境逐步开始好转。连降水都比以前多了些,现在已经是宜居城市了。”当地居民李女士说。
巨大的变化背后,是金昌市对依赖矿产资源发展的危机意识。据当地一位国有大行副行长介绍,在国内外都有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枯竭后成为废城的案例,金昌同样面临着镍资源枯竭后的转型问题,如何转型成为历届政府执政考量的重点。
在具体的行动上,金昌一方面减少自身矿产资源的开发、循环利用产业链延长支柱企业的生命周期;另一方面,计划在这一片原是荒漠的土地上建起一座文化旅游新城。
要将产业链“吃干榨净”
进入金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路分布着多家化工企业、肥料公司、水泥公司和建材企业,这些都是金昌循环经济的一部分。
作为采、选、冶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和化工联合企业,金川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镍钴铂族金属生产企业和中国第三大铜生产企业。金昌市的产业基本以金川公司和其相关配套产业为主,结构单一。
镍具有很好的可塑性、耐腐蚀性和耐高温等性能,主要用于生产不锈钢和特种钢,广泛用于飞机、雷达等各种军工制造业,民用机械制造业和电镀工业等。
不过,伴随着近两年全球金属行业的不景气,加上市场上镍材料替代品的大量使用,金昌市的财政收入明显感受到了市场的寒意。
早早意识到单纯依赖矿产资源难以持续,金昌市提出了战略转型:依靠当地的产业基础,以镍和稀有金属、硫化工、磷化工等产业进行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金昌市文化项目办公室主任汪情义介绍,从矿山到园区企业,金昌要将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吃干榨净”。
据介绍,镍、铜冶炼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度也曾是造成金昌地区环境污染的元凶。后来金川公司投资23亿元,实施以治理二氧化硫为主的环境达标综合整治工程。将废气回收用来生产硫酸。硫酸作为化工行业的基础原料,提供给配套建设的多家化工企业。目前,其二氧化硫回收率已达到96.1%,而利用废气生产硫酸的能力也从原来的75万吨提升至目前的252万吨。
硫酸就近进入企业用于生产PVC塑料制品和化肥。以新希望集团投资的新川化工(肥料)公司为例,其年产PVC20万吨,硫酸钾10万吨。生产的矿物废渣又被用于生产水泥,水泥则再次用于矿山填充。
据《甘肃日报》报道,金川公司还通过技术攻关,使金川镍矿所含21种有价元素中的16种得以提取和利用,镍的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和精炼回收率分别达到83.9%、97.58%和99.56%。
作为严重缺水的城市,金昌对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到了极致。金川公司是用水大户,近年来,其累计投资6亿多元用于节水综合技术改造。净化后的中水用于浇灌当地的树木植被。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看到的金水湖,就是用于储存处理后达标的中水。
循环经济使得原本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统统得到有效利用,既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为当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金昌模式”也成全国区域循环经济的12个典型案例之一。
转型文化旅游
另一方面,金昌市把转型的方向聚焦在了文化旅游产业。
上述银行行长表示,金昌身处西北边陲,自然条件又较为恶劣,转型文化旅游产业也是必走之路。
由于城市发展起步较晚,金昌的历史文化根基相对薄弱。但这并不妨碍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心。经过挖掘梳理,金昌提出了打造文化旅游业的几个亮点。
今年2月份上映的由成龙主演的电影《天将雄师》,讲述了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霍安与逃难至此的古罗马王子之间从敌到友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的“古罗马第一军团失踪之谜”。而根据考古学家的判断,第一军团来到了如今的金昌市永昌县境内,当地至今还有黄头发、蓝眼睛的罗马人后裔。这一故事为永昌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据此,金昌市推出了“骊靬探秘”旅游品牌。
围绕骊靬文化产业园,金昌市规划在遗址附近建起一座以华夏影视城、罗马商业城、森林生态园等为一期的古罗马特色旅游景区。
此外,根据金昌市文化产业的中长期规划,当地准备建起甘肃地区最大的香草文化产业园,以紫金花卉种植为主,打造成为集香草培育、艺术创作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园区。金昌市还规划利用数十年采矿形成的巨型人工矿坑,打造成为涵盖工业体验、工业文明展览等一体的镍钴工业文化产业园。
除此之外,金昌市的圣容寺宗教文化旅游、中欧文化服装交易城、豹子头森林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也都在招商引资中。
上述银行行长还介绍,金昌毗邻两大沙漠,还可以开发戈壁旅游、祁连山雪山风光游等旅游项目。此外,金昌交通优势明显,拥有金昌机场。
汪情义表示,尽管文化产业对本地经济的拉动还不太明显,在最近三年才有所起色,但这是当地转型的重点战略方向。
记者还观察到,金昌新建了多家星级酒店。当地人士介绍,凭借金川集团的行业地位,金昌一年中需要承接多场国际性行业会议,原有的接待能力不足,也正在逐步改善中。
上述银行行长还介绍,金川公司在海内外收购了多处矿产资源,减少金川自身矿产资源的开采速度,延长金川矿山的寿命,为城市的转型发展争取时间。
“用时间换空间。”这是挂在金昌当地人口中的一句话。如果意识不到矿产资源枯竭对城市发展带来的毁灭性打击,就很难理解金昌转型文化旅游业的紧迫感。
在走访金昌时,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总不由得想起迪拜,这个在沙漠中建起的国际化大都市,凭借早期石油产业的积累快速转型,大力发展贸易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如今,石油、天然气等产业在其GDP中占比已经不到2%,而迪拜成为世界的贸易之都、时尚之都。
同样处于戈壁沙漠,金昌能否转型成为全国的文化旅游名城,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