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资源”,尽快建立完善国内的废物回收利用体系

来源:Feijiu网 2015-05-13 15:19 浏览量:1854

一提起“洋垃圾”,恐怕不少人会皱起眉头。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沿海及边境进口固废主要入境、加工地追踪调查发现,走私“洋垃圾”时有发生,正规进口的固废清关后随意交易现象在某些地区仍比较突出,小作坊式拆解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业内人士认为,在抵制“洋垃圾”的同时也应善用“洋资源”,尽快建立完善国内的废物回收利用体系。

小作坊林立循环产业园区外 

不少人将进口固体废弃物等同于“洋垃圾”的认识失之偏颇,从广义角度看,进口的废金属、纸张等很多废弃物都是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比如塑料源自石油,进口废塑料回收再生就可以为国内节约矿产资源。那么,是不是“洋垃圾”应该以其是否对环境构成污染和危害为标尺。 

进口废物有效补充了国内资源的不足,带动了劳动就业。目前,全国从事进口固废行业的企业有2000多家,从业人员约30万人。当然,还有相当数量难以统计的拆解小作坊。 

在天津子牙镇大邀铺村,笔者看到,主干道两旁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废旧电线、电机堆放在院落地面上,工人坐在固体废物堆中,用简单工具手工剥除电线外皮,还有的焚烧一些废物,冒着黑烟。正在焚烧的是美国进口的废铝制品,通过熔化上面附着的塑料进行简单拆解分离。而距村子几公里外,就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循环产业园区——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这里也是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 

无独有偶,广东清远华清循环经济园外同样是废物拆解小作坊林立。龙塘镇的几个村落,村道两旁几乎全是加工进口废物的拆解作坊,拆解的主要是废旧电线和电机,拆解户约有1000户,多为家庭式作坊,规模小,拆解技术落后。 

入园成本高阻碍拆解户入驻 

从制度设计的角度,当地拆解企业从进货到加工都应该在园区里完成,为何园区外小作坊林立的现象屡禁不止呢? 

首要原因是入园成本高,拆解户“不挣钱”。天津小邀铺村的作坊王姓老板和隔壁的元姓老板称,入驻子牙园区买地、上设备要花费上千万元,即使前期投入拿得出来,但废旧机电拆解时下行情不好,入园并不挣钱。广东贵屿的拆解户说,当地园区内60平方米的厂房每月租金高达2.6万元,根本承受不起。而与入区成本高相对应的是,目前拆解户对于圈区管理的认识普遍不足。按照国内对进口废五金类企业的考核要求,废原料、拆解产物及残余废物不得露天堆放,应分区贮存。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认为,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打击走私和冒用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的行为,国家也应对园区有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适当加大补贴,圈区管理产生的费用一部分应该由政府来承担。他说,“企业愿意入园、入园后能管理好,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造成的污染才能真正改善。” 

入境关、监管链、合作环待完善 

目前中国进口固废行业管理存在“两喜两忧”:在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的严厉打击下,批量进口国家明令禁止的不可利用废物已基本绝迹,但走私、夹带等现象仍然存在;圈区化管理经过10年的探索,已证明是一条较为有效的路径,但入园门槛过高等问题显著,一些园区周边小作坊林立,清关后进口固废随意交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 

一线监管部门建言,要从“把好入境关口、强化全过程监管、加强国际合作”三方面加以完善,克服监管环节多、流程长、打击难等问题。除规定的固体废物供应商、进口商注册登记制度、装船前检验检疫制度外,要严格落实与固体废物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相关要求,控制固体废物的采购渠道和品质,从源头上抓落实。 

更为关键的是,要强化进口固废全过程监管。应进一步完善各级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督管理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加强对污染严重的固废加工利用集散地的综合整治,对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环境管理和诚信守法体系建设等进行严格的责任制考核,对违法行为零容忍。同时,在固废资源全球流通的趋势下,加强国际合作势在必行。 

行情陷入低谷 规范正当其时 

近年来,国际铜价下跌严重,受此影响,固废行业利润普遍减少。去年海关监管的进口固废数量和价值同比分别下降12.2%和16.5%。 

行情走低为政府进一步引导规范该行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一批不合规企业和小作坊在环保压力及行情低迷的影响下陆续退出;另一方面,各地应通过圈区管理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引导和帮助一批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2011年台州某蓄电池公司曾发生铅污染事件,导致百余人血铅超标,引起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强烈反思。台州下决心对所有小冶炼、小拆解作坊等进行关停,同时给予优惠政策,引导企业集中入园封闭管理。 

未来国内资源消耗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增加,进口固废是国际间竞争的重要资源。目前国内限制废料进口的政策较多,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了废料处理的竞争力。近年来,印度、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凭借更加廉价的劳动力和宽松的进口政策,使得部分废物原料拆解、熔炼等工序正在向这些国家转移。业内人士建议,宜根据实际需要逐渐放开一些有循环利用价值固废的进口许可。 

目前国内对废金属等固废再生利用的管理规定还存在空白,使得相关部门在后续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基层呼吁尽快出台规范国内固废可再生利用的法律法规,形成完善的进口、非进口固体废物管理体系。如果国内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体系得以完善,废物原料可以像正常商品一样自由买卖流通,企业就不会舍近求远地进口废物及非法转让。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