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剧增已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荷,成为重要污染源。在农业废弃物几近形成围村之势的同时,循环农业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随着科技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过去零星的、易降解的农业污染已被现代化所带来的批量的、难以降解的污染所取代。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大大超过了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影响当地环境质量。由于农村面源污染源的分散性、污染过程的复杂性和污染后果的广泛性,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废弃物剧增远超农田承载负荷
全国人大代表陈华元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加大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循环利用与产业化开发,对改善城市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和“两型社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据介绍,固体废弃物分为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其中,农业废弃物主要成分是农作物秸秆、枯枝落叶、木屑、动物尸体、大量家禽家畜粪便、以及农业用资材废弃物。
作为固体废弃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显示,我国农村每天产生的生产生活垃圾量达100多万吨,大部分固体废物未经处理,其产生的氮、磷数量剧增,大大超过了农田可承载的安全负荷,成为重要污染源。
循环农业力挽富民生态
来自环保部门的一份监测显示,我国农业产生的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工业,成为第一大污染源。这些年来,农村水源污染、农村垃圾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农业土壤污染等事件不断发生,农业面源污染已经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制约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如何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已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则是主要途径。
一些农业专家认为,做好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除了要在农业经济各个环节强化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外,还必须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积极扶持农业循环经济企业发展,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通过产业链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互为原料、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不单纯是农业产业延伸、效益放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清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而这个过程中,不能忽视循环经济企业的重要作用。
燃料乙醇架接农业与能源产业桥梁
多为业内权威人士日前表示,作为农村能源组成的重要部分,目前中国每年农村废弃物的可利用资源量超过4.2亿吨标准煤,其中包括大量的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且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因此,中国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亟须加速研究和发展,并尽快安排定点建设一批消化“问题粮食”的燃料乙醇项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告诉,适度利用“问题粮食”生产燃料乙醇,利用木薯及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发展纤维素等非粮燃料乙醇,形成架接农业与能源产业的桥梁,是解决“三农”问题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有重大的现实及长远意义。
有业内人士表示,燃料乙醇以农业生物质为原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应用最为成功的生物液体燃料,我国已经成功推广车用乙醇汽油十多年。进一步提高燃料乙醇产能,扩大乙醇汽油推广范围,有助于提高农产品转化水平,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促进粮食产销平衡,加快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是推动交通能源生产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