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垃圾分类试点为何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试点初期,缺乏明确的生活垃圾分类标准。有的地方分成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有的分成干垃圾和湿垃圾。而马路上、公共场所的垃圾回收桶大都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类。分类标准不统一,居民容易混淆,一头雾水,实施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大减。
其次,试点是在垃圾处理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进行,分类收集的垃圾在转运处理过程中大部分重新混合,抵消了源头垃圾分类的努力。在垃圾终端处理上,城市生活垃圾仍以填埋为主,对垃圾分类并没要求,以致“分了也白分”。
去年9月,思明区强力推行垃圾干湿分离分类试点,采取分类收运和处置方式,以分离厨余垃圾(干湿分离)为推广重点,并按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更关键的是,将占总量1/3的厨余垃圾每日两次回收,并直接运去发电。其他垃圾进行分类后另外运输填埋或回收,以期达到垃圾分类减量处理、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目的。
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经验都应及时归纳总结。这项环保系统工程要想办好,就要凝聚更多的社会共识,不仅有关职能部门建立相关标准,探索长远有效的运行机制,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每个市民也要大力支持垃圾分类,将它当作自觉执行的义务,共同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