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何不发布环境责任报告?

作者: 吕望舒 来源:中国环境报 2014-01-09 13:24 浏览量:680

 2014年1月,IPO重启,企业开始陆续递交材料,上市企业的环境责任信息愈发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的发布可谓应时应景。

 《评价报告》以沪深交易所的617家上市公司为对象,针对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建立有区别的环境责任报告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涵盖企业文化、环境管理、环境绩效、信息公开和利益相关者及优秀环境实践活动等方面。

 617家中只有18家

 如果政府采取更多强制措施,也会让更多的企业公布环境责任信息

 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冬生说:“此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参照联合国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第三版)》和我国企业现阶段信息发布的实际状况设计的,下一步要逐步向国际靠拢,但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

 根据这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者对此次涉及的617家企业2012年发布的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有关环境责任的内容进行打分。

 结果显示,此次涉及企业中,第一、二产业共426家企业,平均得分为40.33;第三产业共191家企业,平均得分为34.79。从环境管理、环境绩效和优秀环境实践3方面评价,沪市样本企业总体优于深市样本企业(如图1)。

 企业环境报告书是企业年度环境信息公开的载体,是建立企业环境保护行为公众监督机制的主要基础。《评价报告》显示,2010年~2012年3年里,上市公司发布环境报告书数量呈上升趋势,然而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书相比,企业积极性依旧不高。

 2010年,样本企业中专门发布环境责任报告的仅有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富润股份有限公司、澳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塔牌股份有限公司7家企业。

 2011年,新增北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4家,达到11家。到2012年增加到18家企业,新增宁波博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金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民丰特种纸、浙江景兴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北方硝化棉股份有限公司7家企业。

 虽然环境责任报告书所占比例依旧较低,但是也有一些企业自身比较重视环境责任信息的公示环节。《评价报告》着重表扬了青岛海尔公司发布环境报告书的情况。

 从2005年开始,海尔公司连续8年发布了环境报告书,发布的信息内容符合国际环境绩效的有关建议指标,甚至有些方面比国际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指标更具可操作性,被树立为上市公司披露的典范。

 2012年,国家重点监控的污染源企业有15379家,此次《评价报告》中涉及的企业中,有80家属于“国家重点监控企业”。这些企业在环境披露方面的得分虽然分差较大,但总体得分较高(如图2)。

  “80家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基本都属于重度污染企业,反而总体成绩相当优秀。”由此,北京化工大学副校长陈冬生认为,“如果政府采取更多强制措施,也会让更多的企业公布环境责任信息。”

 可持续发展报告比例偏低

 希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更规范、更准确

 2000年,全世界发布环境报告的企业仅有1000家左右,到2005年已经超过3500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环境报告以来,报告类型在不断演变。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以环境报告为主,20世纪90年代逐渐演变成了环境报告、社会责任报告(环境健康安全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并存的局面。

 其中环境报告只涉及环境业绩,可持续发展报告则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三个方面。可持续发展报告实在环境报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环境报告的发展和提升。

 进入21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报告逐渐成为主流,甚至大学、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一些其他组织也开始发布可持续发展报告。

 中国内地(不含外资、合资企业组织)最早的非财务报告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发布的《2000年健康安全环境报告》,最早的独立环境报告是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发的《环境报告2003》。

 据了解,国内只有少数企业(组织)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多数企业基本还处于环境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阶段。商道纵横发布的一项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的调查显示,2006年全国企业中(包括上市与非上市),共有18家中国企业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2012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沪深股市当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总数为622家,可持续发展报告数量占比约为2%。

 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导企业、政府机构及非政府组织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业绩3个方面(也称为“三重底线”)出发,介绍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行动、业绩和未来的改进策略,展示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参与社区发展的良好形象。“我们希望这份《评价报告》可以引导企业在发布环境信息方面,越来越准确,越来越规范。”陈冬生说。

 企业有没有环境文化意识?

 具体指标披露仍有不足,企业披露情况存在地域差异

 对各级指标进行进一步分解可看出,企业目前整体上都能够在企业文化中提出环境保护的理念,但在参与或支持环境公益活动方面还有待加强。

 第一、二产业在具体环境资源利用的详细指标披露方面尚显不足。对于工业企业来讲,碳核算指标还未得到企业重视,这项指标得分仅为0.17(满分2.78)。第三产业在“环境绩效”方面,“气候变化”和“行业影响”两个二级指标的得分最低,得分率均不足4%,如企业在参与行业有关环境保护相关标准的制定、加入与环境相关的国际准则方面的情况均不乐观,平均得分仅为0.13分(满分3.59),得分率仅为3.90%。

 “现阶段报告仅针对企业发布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进行评价,对真实性没有办法统一核实,”针对公众关心的环境事故问题陈冬生说,“但企业在发布的各项社会责任报告的公示期内出现重大环境事故的,在次年的《环境责任信息披露评价报告》中最终得分将会清零,实行一票否决的排除机制。”

 《评价报告》中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当前的环境形势,应首先倡导更多企业及时发布环境报告,最终建立健全环境责任信息披露指标体系。

 《评价报告》还提出,一般明确提出企业环境文化的企业,其环境管理指标的得分普遍较好,整体得分和排名都比较靠前。北京作为上市公司聚集的大都市,经济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公众和舆论的关注,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也较多。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有14个省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为个位数。

 “这次报告是首次尝试,还存在一些不足,日后的工作中还要继续完善。”北京化工大学副教授刘学之说,“样本对象也会从仅涉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逐步扩大到在香港和海外上市的企业。”

 “《评价报告》的初衷就是对环境评价公示好的上市公司进行一个褒奖,也是给不到位的公司一种鞭挞。”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桂梅说, “最终让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通常化,让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建设走进企业文化。”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