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潭:垃圾分类为何难坚持?

作者: 李涛 郑镱慧子 来源:湘潭晚报 2014-01-10 14:28 浏览量:965

“虽然湘潭市市大部分垃圾桶都是双桶型的,但是绝大部分市民都不会按‘可回收’、‘不可回收’投放垃圾。这些垃圾在清理、运输及最终处理时,也并没有分类别对待。”垃圾分类为何难坚持?如何探寻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成为今年湖南省湘潭市“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

现状:垃圾分类难落实

据统计,目前市区共有垃圾桶4000个左右,其中主干道大概3000个,基本是双桶型。“虽然大部分的垃圾桶都是双桶型的,但是绝大部分市民都不会按“可回收”“不可回收”投放垃圾。”

同时,大部分市民对于“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分不清。垃圾桶上有专门用来盛烟蒂和废旧电池的地方,但是很少有市民会自觉按指定位置投放。

此外,这些垃圾在清理、运输,以及最终处理的时候,并没有分类别对待。除个别清洁工收集了部分可回收垃圾作废品卖以外,目前我市对于可回收垃圾的利用,基本靠捡拾废品的在自发进行,当然这也只仅限于能卖钱的。其余垃圾都是一埋了之。

人大代表 方达辉:垃圾分类应从娃娃抓起

方达辉代表是湖南碧绿环保公司的董事长,将环保作为事业的他,提及我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情况仍止不住连连叹气。在他看来,目前湘潭大街小巷的垃圾桶几乎都采用了分类垃圾桶,但能够正确区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市民却寥寥无几,甚至有很多市民根本没有这种意识。对此,方达辉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垃圾分类难的问题,关键是提高公民素质,加强宣传教育。

“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而是一个必须从上到下,由政府主导推动的系统工程。”方达辉说,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建议市教委将垃圾分类纳入孩子的学校教育课程中,让孩子们从小就形成将垃圾分类的习惯。

人大代表 郭秋元:分类是垃圾处理的最好方式

郭秋元代表是湘潭县的一名环卫工人,每天工作时都要接触垃圾分类的问题。据她了解,目前湘潭县每天都要产生约230吨垃圾,都是采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填埋的方式有很多‘后遗症’,更何况垃圾里面有很多可再生、可循环、可利用的。” 面对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形势,原有的填埋方式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所以,首先要从倒垃圾的时候就分类好,这样处理时就更加方便了。”

对此,郭秋元建议,可以通过立法细化垃圾分类项目,完善公共配套设施;普及健康生活方式,运用各种利益手段进行调节,以增强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而对于店面等“垃圾大户”,则需要主管部门加强管理,建立奖惩制度,督促他们做好垃圾分类工作。

政协委员 姚宏:成立专门队伍回收垃圾

市政协委员姚宏建议,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此外,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

政协委员 肖伟胜:引导企业介入生活垃圾处理

市政协委员肖伟胜认为,“我市前些年在治理工业污染、城市绿化美化方面着力不少,但在治理生活垃圾上观念落后,办法不多。”

他建议,适时利用政策杠杆,引导企业介入生活垃圾处理,推行捆绑服务,将分类排放服务与垃圾收运,干湿垃圾处理业务捆绑,促进垃圾分类资本化,保障企业合理盈利。

此外,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市实际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实施细则,赏罚分明,执法到位,鼓励生活垃圾少排、分类;阻遏其多排、混同。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