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建立碳普惠市场,激活消费端巨大减排潜力

2025-05-27 16:48 浏览量:57

当前,我国碳市场体系由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市场组成,二者对于我国推进碳减排工作意义重大,但均聚焦生产端规模化减排,忽视了消费端的分散减排需求。笔者认为,建立碳普惠市场,可以填补这一结构性空白,从而构建覆盖生产端与消费端的完整减排市场体系。

碳普惠市场以个人、家庭、社区和中小企业为核心,能有效激活消费端的巨大减排潜力。从机制设计看,碳普惠市场突破现有的碳市场“限额—交易”强制模式和CCER的项目化开发模式,基于 “行为—量化—激励”的自愿参与逻辑,将日常低碳行为转化为标准化碳减排量,并赋予其经济价值,从而可有效聚集分散、微小减排行为,解决消费端碳减排“小而散”的难题。

激发公众绿色行为,重塑公众与环境的关系

碳普惠市场可通过创新机制将公众环境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解决长期困扰消费端减碳的 “意愿—行为” 落差鸿沟,重塑公众与环境的关系。

行为量化与可视化是碳普惠市场激励公众参与的基石。碳普惠将低碳行为精准转化为碳减排数据,如绿色出行1公里减排0.25kg等,使无形减排变得可测量、可追溯,为持续参与奠定了心理基础。

碳普惠市场通过多元激励措施,可解决公众参与动力不足问题。与单一的政策倡导不同,市场机制可整合经济价值、社会认可、服务优待等多元激励,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以四川泸州的“绿芽积分”为例,积分兑换实物对家庭主妇具有吸引力,公共服务优先权更受老年人青睐,而荣誉表彰对年轻人具有激励效果。

碳普惠市场独立运作可培育公众的碳资产意识。当个人减排量可流通、交易、增值时,公众将逐渐认识到环境正外部性的经济价值。这种认知转变意义深远,除了带来“数字红包”的即时反馈外,还通过塑造 “碳账户稀缺感”,激发公众更深层次的行为改变。未来,随着碳减排与金融系统深度融合,碳资产将成为公众参与绿色生活的持久驱动力。

碳普惠市场还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提供了制度化渠道。通过记录和奖励每个人的减排贡献,形成“公众行为—市场信号—政策调整”的良性循环,实现自下而上的治理创新,推动公众自发主动参与。

碳普惠市场有助于打破数据孤岛。通过政府主导的公共平台,运用隐私计算技术联通多源数据,实现个人统一归集和价值整合的 “一站式”体验,大大降低了公众参与碳减排的复杂度和信息碎片化问题。

长远来看,碳普惠市场将通过培养绿色消费习惯,实现对生产端的逆向拉动。以消费者选择为指引,推动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投资方向。这种需求侧牵引供给侧的变革路径,可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形成互补,为绿色转型提供更为灵活和可持续的驱动机制。

开辟多元化收益渠道,推动中小企业低碳转型

碳普惠市场不仅对公众绿色行为具有激励作用,也是弥补中小企业减排制度空白的关键。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因规模小、分布散、能力弱等特性,难以融入现有碳市场,而碳普惠市场恰好为其提供了系统性的参与路径。

降低参与门槛是碳普惠市场助力中小企业减排的首要优势。相较于全国碳市场仅纳入大型企业、CCER项目开发成本较高的现状,碳普惠市场通过简化方法学、数字化监测与规模化运作,可显著降低中小企业的减排认证成本。其“小而美”的模式,能帮助中小企业将日常经营中的低碳行为转化为收益,推动可持续运营。

碳普惠市场为中小企业开辟了多元化的收益渠道。参与企业不仅能通过减排量交易增收,还可享受政策红利,包括政府绿色采购倾斜、品牌形象提升、绿色金融优惠等。

碳普惠市场还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的数据管理难等能力短板。针对中小企业碳管理专业知识、技能的匮乏,碳普惠市场可通过提供标准化工具包、培训服务和平台支持,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碳排放监测、报告与核证服务,解决数据管理难题,降低企业参与的技术门槛,助力企业参与减排。此外,还可以通过整合企业上下游减排行为,形成产业链协同规模集聚效应。比如,电商平台激励其入驻商家采用环保包装,并将该减排行为汇总为可交易的碳普惠资产,这种“平台 + 中小企业”的协作模式展现出了激活产业链减排的独特价值。

长远来看,碳普惠市场为中小企业创造了实现绿色转型的战略机遇,提供了一条渐进式、低风险的绿色转型路径,助力其积累碳资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构建碳普惠市场的政策建议与实施路径

碳普惠市场的构建,需要系统性制度和策略的支持。为打造兼顾减排激励与市场稳定的碳普惠市场体系,基于国内外实践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建议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建设指导意见,明确碳普惠市场的法律地位、监管框架、运行规则。着重确立碳普惠减排量的法律属性,厘清其与碳市场配额、CCER 的关系;构建碳普惠方法学体系,形成覆盖生活场景与中小企业减排行为的量化标准;建立市场调节机制,确立减排量定价区间、储备制度等,防范市场波动。

搭建技术支撑体系。建议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打造碳普惠数字化基础设施。开发全国统一的碳普惠平台,实现与地方平台、企业系统的数据对接;以区块链技术保障减排量登记结算透明可溯;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行为识别与量化算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创新激励兼容机制。建议构建多元复合激励体系,具体而言,在经济激励方面,可实施减排量市场价格保障、绿色金融优惠等;在政策激励方面,可考虑纳入绿色信贷评估、政府采购加分项等;在社会激励方面,可建立碳普惠荣誉体系等。针对公众和中小企业设计差异化的激励方案,提高复合激励的有效性。

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建议按照 “试点先行、梯度推进、区域联动” 原则,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为重点,推动区域内规则互认、平台互联,逐步向全国扩展。同时,建立区域间减排量调剂机制,平衡成本差异,避免市场碎片化,促进全国减排资源优化配置。

强化能力建设。建议开展能力建设培训,提升政府监管、企业减排管理及公众参与积极性。融合碳普惠宣传与低碳生活倡导,利用新媒体互动宣传,提升社会参与的趣味性和便捷性。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碳普惠市场可能面临减排量重复计算、数据造假、市场操纵等风险。建议建立严格的风险防控体系,如实施编码防重复计算、引入第三方核查、建立监测预警系统、设立风险准备金、落实隐私保护等,确保风险可控。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