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重要议题。然而,实践中由于供给、核算、抵押、交易、变现等环节的问题,一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之路并不通畅。笔者通过对福建南平、浙江丽水、江苏苏州、江西抚州等地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数字技术的介入,不仅能为生态资源赋予“数据基因”,还可通过智能化手段重构乡村发展模式,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总体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五点经验可供借鉴。
一是以智能监测优化生态资源管理,破解“供给难”问题。当前,农村生态资源分布分散、监测成本高,不仅导致供给效率低下,同时许多优质生态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乡村生态产品的可持续供给依赖于精准的资源管理与动态调控。因此,可以依托遥感卫星、无人机监测、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时采集生态系统的数据,并形成动态数据库,实现生态资源的精准识别、分类与管理。例如,苏州太湖生态岛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生态产品基础信息调查与监测,构建生态产品数据库,打造全域84.2平方公里的三维“生态产品地图”。
二是发展智慧化生态价值评估系统,破解“核算难”问题。关于生态产品定价,目前缺乏统一标准,市场定价体系也不完善,影响了生态产品的市场推广。为此,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建模等技术,整合土地、森林、水域等基础数据,建立智慧化、多维度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提升价值核算精准度,从而构建科学的生态产品定价机制。例如,江苏苏州构建农产品碳标签,将水源涵养、空气净化等生态服务转化为可交易的“绿色资产”,让低碳产品获得生态溢价。
三是创新绿色金融工具及融资机制,破解“抵押难”问题。传统金融体系对于生态资产的认可度较低,乡村生态资源难以作为有效的金融资产进入市场,导致村集体和农户难以获得贷款支持。对此,可借助数字技术推进生态资产数字化确权,将森林、湿地、碳汇等生态资产数据化,使其具备可交易、可抵押的金融属性。同时,探索“生态贷”等创新金融工具,鼓励开发“生态信用贷”“碳汇质押贷”等绿色金融产品,为乡村生态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四是搭建数字化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破解“交易难”问题。目前,生态产品的交易渠道较窄(以零散、线下模式为主),市场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制约了生态资源的市场流通。而解决交易难题的关键在于依托数字治理手段,搭建集生态产品展示、智能匹配、线上竞价、合同签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交易平台,提高生态产品的市场流通效率。此外,要确保市场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透明度,降低交易风险,提升市场信任度。福建省南平市创新“森林生态银行”模式,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生态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市场交易,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开发运营,持续激活生态产品的市场活力。
五是以数字营销拓宽价值实现渠道,破解“变现难”问题。市场渠道与品牌溢价是推动绿水青山收益转化为乡村发展持久动力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数字藏品等新兴营销方式,助推乡村生态产品品牌化,提升生态产品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打造“生态IP+文旅”融合模式,结合区块链技术为特色农产品赋予“数字身份证”,持续增强乡村生态产品品牌溢价和竞争力。例如,浙江省安吉县依托“生态大脑”系统,实时展示竹林碳汇、水质数据,吸引游客参与碳中和旅行,带动民宿与农产品销售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