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厨垃圾饲料化处理的风险及改进措施

来源:中国食品报 2014-02-18 16:50 浏览量:3198
       餐厨垃圾是指餐饮企业以及事业单位、学校等公共食堂的食物加工和饮食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餐厨垃圾主要成分包括米和面粉类、蔬菜、动植物油、肉、骨等食物废料和食物残留,从化学组成上,有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和无机盐等。
 
  餐厨垃圾主要特征:
 
  1.含水率高:约65%—95%;
 
  2.易腐性:有机物含量高,在温度较高的条件下很快腐败发臭,导致新的污染;
 
  3.盐分高:如不经处理而制成肥料直接使用会对土壤产生副作用,长期使用更会导致土地沙漠化;
 
  4.游离态脂肪比重大;
 
  5.餐厨垃圾中携带有病毒、致病菌和病原微生物。如不经处理而直接利用,会造成病菌的传播、感染等不良后果;
 
  6.含有较高的潜在生物能:如能有效处理,可实现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利于降低能源的消耗;
 
  7.餐厨垃圾与城市垃圾相比,其化学构成简单,有毒有害物质少,善加利用可实现“变废为宝”。
 
  一、传统的餐厨垃圾养殖的潜在危害
 
  目前,在我国相当多的省、市及欠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城市郊区和相毗邻的农区广大饲养户普遍用餐厨垃圾(泔水、潲水)饲养畜禽,特别是喂猪已成为一种传统习惯,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我们对泔水认真分析,发现城市中的各类泔水来自千家万户,各行各业,不同的群体和个体,组成复杂,形形色色。有些泔水在春夏季因收集、保管、存放时间过长,开始发酵、酸化、发霉甚至腐败,有些泔水内常掺有杂质和异物,如砂砾、铁丝、贝壳、骨头、牙签、塑料品等,无疑会对畜禽消化道造成物理性伤害。特别是废弃在各类泔水中的餐厨废弃物,已受到铝、汞、镉等重金属以及有机化合物、苯类化合物的污染,被猪食用后,有害物质蓄积在猪的脂肪、肌肉等组织里,人食用了这样的猪肉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导致肝脏、肾脏等系统免疫功能下降。
 
  分析检测表明,各种餐饮泔水中除了含有强烈感染性致病菌外,还含有许多有严重危害的细菌;每克餐厨垃圾在自然状态下放置24小时左右,细菌含量即高达数亿个;酵母菌含量达到1000万个左右;霉菌含量较少,这与餐厨垃圾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长短有关,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霉菌含量显著增加;大肠杆菌的含量达到数万个活菌。大肠杆菌是人畜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同时也是环境污染检测的重要指标,高含量的大肠杆菌说明餐厨垃圾存在较为严重的污染和潜在危害性,对环境、人畜健康都构成相当的威胁。尤其是来自各类医院和公共饮食餐饮业的泔水,其卫生安全质量更无法保证。其中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等)、寄生虫及虫卵等有毒有害成分的残留和富集,这些病原微生物具有强烈的感染性和致病性,一旦在环境中传播扩散将导致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
 
  因此,使用各类餐厨垃圾(泔水)饲喂畜禽,潜埋下的不安全隐患和危害是毫无疑问的。全球多数国家均已禁止直接用餐厨垃圾作动物饲料,我们不能因为是畜禽食用的泔水就对其卫生安全质量忽视、放任、不问不闻,更不能因为现在没有引发疫病或发现造成明显的、实实在在的危害而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泔水是养殖业饲喂动物性饲料的严重隐患、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警惕。
 
  二、用餐厨垃圾制成饲料同样是一棵潜埋在养殖业中的“定时炸弹”
 
  近年来,在国内许多地方针对餐厨垃圾存在的危害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由于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成分,含有丰富的淀粉、纤维素、蛋白质、脂类及无机盐,因此餐厨垃圾饲料化被作为目前国内常用的一种资源化处理方式。这种方法在一段时期内的确被认为是资源化处理垃圾的一种方式,但综观全球对于该领域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用餐厨垃圾制作动物饲料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餐厨垃圾物理处理制饲料常用工艺有高温干化、高温压榨等,对减少餐厨垃圾废物的细菌、病毒污染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据相关病原性试验表明,这种工艺方法虽能显著减少餐厨垃圾中的大肠菌群等致病菌数量,但确不能完全消除餐厨垃圾中的病原性以及其他残存的微生物,在餐厨垃圾中有毒枝霉素,而动物性废物中的毒枝霉素是引发疯牛病等瘟疫的主要原因,而毒枝霉素很难通过高温等常规手段消除。此外,餐厨垃圾存在许多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作物的残留农药、食品添加剂等,其中许多物质具有较强的环境稳定性和生物累积效应。
 
  我国的餐厨垃圾成分非常复杂,存在很多动物肉类无法分离出来,我国饮食习惯中又有吃各种动物内脏的习惯,这都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餐厨垃圾中各种动物组织混杂。这些餐厨垃圾饲料化后的产品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存在很大的饲料安全隐患。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动物食用同类的现象,潜在的危害不言而喻。目前国内的动物源性饲料掺杂现象严重,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非反刍动物源性饲料产品中含有反刍动物成分,这也存在导致疯牛病和痒病发生和传播的隐患。因此,饲料化处理技术存在难以预测的安全隐患,推广应用风险巨大。
 
  从技术角度看。饲料化处理要求产品干物质中粗纤维含量小于18%,粗蛋白含量大于等于20%,而通过我们对餐厨垃圾成分的分析,绝大部分的餐厨垃圾中粗蛋白含量低于20%,饲料化处理后难以达到蛋白饲料的标准。而且餐厨垃圾成分与性质变化范围很大,且呈无规律的波动,给饲料化处理带来很大的难度。此外,饲料中的含盐量达到1.8%时对于成年畜禽就会有一定影响,而鸡对食盐的需要量为0.25%—0.5%,若过量则极易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餐厨垃圾原料中的含盐量平均值大于3.6%,远远超过饲料化的标准。因此饲料化技术也同样受到餐厨垃圾性质限制,难以得到安全应用。
 
  畜牧养殖是人类食物链的源头之一,饲料安全是动物及动物性食品安全的保证,畜禽及畜禽产品的安全首先要饲料安全。所谓饲料安全通常是指饲料产品(包括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中不含有对饲养动物健康造成实际危害,而且不会在养殖产品中残留、蓄积和转移的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饲料产品以及利用饲料产品生产的养殖产品不会危害人体健康或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许多新出现的人类传染病与动物密切相关,人的传染病60%来源于动物,50%的动物传染病可以传染给人。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国出现的疯牛病给欧洲养牛业带来灭顶之灾,它是一种食源性疾病,也是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由于在饲料中添加动物性蛋白(动物的内脏和骨骼等)作为高蛋白饲料而引起,换句话说也就是动物食用同类造成的。在英国首次发现至今在全世界已发现近20万病例,给全世界的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1999年比利时暴发“二恶英”事件使比利时政府集体辞职,原因就是该国饲料被“二恶英”污染,造成400个鸡场、500个猪场、150个牛场的饲料和畜产品受到污染,成千上万吨的蛋、禽肉、猪肉、牛肉、奶制品被回收或销毁,比利时的畜牧业损失惨重,并波及欧盟四国。盐酸克伦特罗事件则使香港17人中毒,浙江63人中毒。而亚洲地区暴发的禽流感更是使许多人谈“禽”色变。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发展安全、高效的饲料与养殖业,为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的畜产品都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
 
  发达国家近年来通过对动物饲料的研究,发现疯牛病就源自动物“食用同类”现象。动物吃了用动物的内脏、骨头等动物身体组织加工而成的饲料,实际上就是在“食用同类”。为此,发达国家相继制定饲料法规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以解决二恶英、疯牛病等全球性饲料安全问题。加拿大的《饲料法》、《动物饲料限制和禁止规定》都明确规定禁止用反刍动物蛋白提炼产品作动物饲料。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综合性管理计划,保证从2007年起,动物脊髓一类的高风险物质不会再进入到任何动物饲料。日本和韩国也相继修改了《饲料安全法》和《饲料管理法》,对饲料安全源头和生产过程监管作出了新的规定。而欧盟从2003年就开始执行动物副产品条例,严禁在饲料生产中使用同类动物的任何部位生产饲料,严禁向毛皮类动物以外的牲畜喂餐厨垃圾,餐厨垃圾喂猪更在被禁止之列。
 
  我国的饲料安全问题也非常复杂,由于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已经存在的饲料安全问题难以得到根除,而新的饲料安全问题又可能会随时出现。饲料产品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动物和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关系到人类生活环境和自身安全。能否在促进饲料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从根本上消除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切实保证饲料安全,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各级政府、科研工作者以及畜牧行业相关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饲料安全性也就成为当前及今后若干年饲料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利用餐厨垃圾生产饲料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棵潜埋在养殖业中的“定时炸弹”。对于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路线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入地研究,为了避免在欧洲曾经出现的灾难,我们有必要认真审视我们所使用的工艺方法,尽量避免在工艺选择上不必要的风险,加强饲料安全性的研究工作,保障国内饲料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 改进目前餐厨垃圾养殖现状的主要措施
 
  1.饲料安全和食品安全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重大课题,国家农业部出台的《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已明令禁止在反刍动物饲料中添加骨肉粉、动物内脏、血粉等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饲料安全工程确保动物及动物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
 
  泔水的危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泔水的统一处理是大势所趋,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各级政府有必要协调制定一项政策,禁止直接用泔水饲喂畜禽,坚决打击不法分子用泔水加工食用油的违法行为,取缔收购各类医院特别是传染病医院的泔水,严格控制各类公共饮食餐饮行业未处理的泔水。
 
  2.采取集中收集,利用目前国际上先进的资源化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利用餐厨垃圾中有机成分含量高,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大等特点,进行能源化、无害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清洁的能源与高质量的有机肥,使垃圾变成目前国内亟须的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循环利用。
 
  3.对现有饲料资源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毒性作用机理及其防除措施进行研究,对新开发饲料原料及其他混合性饲料做好安全性毒理评价工作,研究和解决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在使用中可能带来的毒性和危害以及其他有关安全卫生问题。应尽快出台、完善饲料中有毒有害成分等物质的允许含量及其检测方法。对动物食源性饲料的研究要吸收国际相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我国动物食源性饲料的安全机制。
 
  4.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畜共患病具有人畜互相传播和感染的特征。即使人的病例消灭了,还有大量的染病动物,包括染病野生动物在自然界存在,随时都有可能传染给畜禽和人类,再度引起流行。如今,就连禽流感过去只感染家禽的烈性传染病现在也开始危害我们人类,其病毒跨越宿主种群的变异大大增加了对人和其他动物(虎、猪、猫)的致病性和致命性。因此,我们决不可放松警惕,掉以轻心。
 
  5.保障畜禽健康及畜产品安全卫生,在饲料生产、畜禽养殖、环境保护、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贮藏运输、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中找出影响畜禽及产品品质安全问题,从而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做好预防或消除造成危害的各种因素的关键工作。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