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发力高质量循环经济 产值将达5万亿元

来源:经济日报 2021-08-31 15:34 浏览量:1688

看似无用的废旧手机,其实是一座隐形矿藏。在我国,每年约淘汰4亿台手机。据测算,每拆解1000万台手机,就可回收超过120公斤黄金、87吨铜,相当于21000枚奥运会奖牌的含金量、19万枚奥运会奖牌含铜量。

类似的资源循环再利用无处不在。“发展循环经济是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然选择。”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简称《规划》),是“十四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性文件,要按照《规划》提出的时间表、路线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咬定双碳目标不动摇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中央明确提出,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该负责人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德元算了笔账:以废钢为原料与以铁矿石为原料相比,每炼1吨钢可以减少约1.6吨二氧化碳排放,我国2020年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仅此一项就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16亿吨。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初步测算,“十三五”期间,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综合贡献率超过25%。张德元表示,随着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的持续推进和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各类再生资源回收率有望维持稳健提升态势,今后5年将带来更大的碳减排贡献。

产值将达5万亿元

《规划》提出,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3.5%、16%左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86%以上,大宗固废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5万亿元。

“实现上述目标,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围绕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重点任务,推动循环经济在创新发展中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说。

首先,要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循环经济强调“减量化”优先,这就需要在生产源头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强化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提高再生原料的替代使用比例。继续推进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园区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和建材绿色化。在加强资源综合利用中,进一步拓宽大宗固废利用渠道、扩大利用规模。

其次,要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规划》首次提出,将废旧物资回收相关设施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保障用地需求,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首次提出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为二手商品交易提供标准化、规范化服务,鼓励建设集中规范的“跳蚤市场”等,为城市废弃物协同处置明确了方向。

再次,是建立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规划》对加强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废旧农用物资回收利用、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强调要打造一批生态农场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联合体,推进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能、旅游康养等循环链接,鼓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避免“循环不经济”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须从全局高度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发展路径。

针对循环经济领域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规划》全面部署了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园区循环化发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五大重点工程,启动了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六大重点行动。

比如,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提出,以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选择约60个城市开展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布局城市废旧物资回收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重点城市群建设区域性再生资源加工利用基地。

再如,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行动要求,研究制定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案,构建涵盖汽车生产企业、经销商、维修企业、回收拆解企业等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交互系统,开展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选择部分地区率先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条件成熟后向全国推广。

“为避免‘循环不经济’的问题,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周宏春表示,一方面要强化创新对循环经济的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要强化政策保障,健全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促进循环经济行业规范发展,推动形成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合力。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