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国家拒当发达国家“垃圾场”

来源:国际在线 2019-07-30 14:53 浏览量:4057

近几个月以来,包括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在内的多个东南亚国家纷纷收紧对“洋垃圾”的进口限制,先后多批次退回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装有废品的集装箱,用实际行动表态,不愿充当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东南亚国家对“洋垃圾”说不

7月18日,柬埔寨政府在该国西哈努克港截获了83个集装箱的塑料废品,经查它们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柬政府环境部表示,必须让这些废品“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同时要追究相关进口企业的责任。首相洪森此前曾声明,柬埔寨不允许进口任何类型的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

2019年5月30日,一艘集装箱船在菲律宾苏比克国际码头停驻,这艘船将运送加拿大“洋垃圾”返回。

5月31日,经过菲律宾数年的交涉及抗议,69个装载着垃圾的集装箱终于被运出菲北部苏比克湾自由港,驶向其源头地加拿大。为了让这批垃圾“物归原主”,菲律宾政府可谓费尽周折,甚至不惜与加拿大方面打“外交战”,曾因为此事召回包括大使在内的多名菲驻加拿大外交官。

5月,马来西亚宣布把450吨进口垃圾送回加拿大、日本、美国等地。马来西亚能源、科技、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杨美盈表示,马来西亚敦促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塑料废品处理方式,停止把这些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

她说,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很虚伪,表面上声称自己国家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很高,但实际上偷偷运往发展中国家的这部分虽被计算为回收再利用,但最终究竟如何处理、处理方式是否环保并未被纳入考量。

“在垃圾回收处理问题上,(发达国家)在国内对纳税人含糊其词,对外则把垃圾倾倒在我们国家,这既不公平也不文明。”杨美盈说。

东南亚国家中,印尼、泰国等国也纷纷对“洋垃圾”说不。印尼环境保护联盟负责人普普特·普特拉说,印尼政府已决定把5集装箱垃圾退回到美国,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普特拉呼吁政府立场坚定地抵制“洋垃圾”,并严惩那些参与垃圾进口的公司或组织。

“洋垃圾”最大来源国:美日德英加

“洋垃圾”到底来自哪些国家?

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显示,2017年与2018年,出口包括废塑料、废纸等4类24种固体的“洋垃圾”的最大来源国分别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仅仅2018年一年内,排名前三位的美日德三国,出口的塑料垃圾量均超过100万吨,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15.7万个装有塑料垃圾的大型集装箱。

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总爱“甩锅”已经饱受诟病,这其中有多重原因,一个重要因素是发达国家垃圾产生量巨大,人均垃圾产生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

全球风险与战略评估公司维里斯克-梅普尔克罗夫特7月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美国人口约占世界4%,其城市固体垃圾产生总量却占全球12%。相较之下,中国和印度总人口约占世界的36%,而两国产生的城市固体垃圾总量只占全球约27%。

其次,出于处理成本、环境压力等因素考虑,一些发达国家也更倾向于将本国产生的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在本国处理。然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这种做法正变得行不通,多个东南亚国家拒绝来自发达国家垃圾的做法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对于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彻底将“洋垃圾”拒之门外,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管控制度。印尼环境保护联盟负责人普特拉就此表示,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勇气可嘉,东南亚国家也应对此建立严格的限制措施。

中国海关总署去年开展了“蓝天2018”专项行动,实施5轮强有力的、专门针对固体废物走私的打击行动,取得非常大的威慑效果。今年的“蓝天2019”专项行动,仍将继续坚决打击“洋垃圾”走私。

“自己的垃圾应自己解决”

“‘洋垃圾’问题由来已久,既是一个发展中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治理的问题,牵涉多国,需要从全球层面提高认识,并出台相关国际法,展开综合治理。”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指出,相关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作为大部分“洋垃圾”的主要生产国,理应承担责任,在本土处理垃圾,而非将其倾销到发展中国家,推卸责任。“此外,发展中国家也应强化本国相关立法与执法,进一步堵住‘洋垃圾’进口的渠道。”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助理研究员、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综合室主任谭全银也认为,解决“洋垃圾”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的综合方案。一方面,发达国家应采用更负责任的垃圾处置方式,加强国内设施能力建设,将废物在国内实现环境无害化管理,同时加强执法,防止废物的非法出口;另一方面,各国应共同努力,在倡导和实践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提升清洁生产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协作,切实承担各自产生的废物的无害化管理责任,并推动将废物全生命周期责任制纳入国际法框架中,履行相关义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