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上午,在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市生态环境局公布了一份“无废城市”建设答卷。2022年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以来,青岛以“1+11+N”机制为核心构建“无废城市”建设框架,筑牢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围绕工业、农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设立62项任务清单和60项指标,综合运用数字赋能,推进重点工作任务和项目的落地,目前已高质量完成58项重点任务,54项指标达到要求,青岛在全省“无废城市”建设首次评估中取得“好”的优异等次。
产业结构优化成为源头减量的核心抓手。这些年,青岛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67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7家,91个项目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名单,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城乡建设领域的“垃圾消纳”破解民生难题,推进建设61家资源化利用企业、300余处回填场地、11家装修垃圾分拣处置厂等设施,构建起资源化、回填、分拣“三位一体”综合利用处置格局,年处置能力达1亿吨以上,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变废为宝,循环生金。青岛强化全程“资源化”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在二手商品流通的主体培育、模式创新、规模发展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青岛入选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10家企业入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条件企业,5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
农业领域的“生态循环”绘就田园新图景,构建“区市集中收储中心、镇(街)收集站点、村级回收网点”三级回收体系,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储运体系全覆盖。在即墨、胶州、平度等区市打造国家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推广秸秆科学还田、堆肥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6%以上。
生活领域的回收“再生魔法”同样令人瞩目。指导爱回收等企业做好智能回收箱铺设工作,目前,已在青岛市9个区市54个街道1097个小区,累计铺设回收机3008台,覆盖人数264.4万余人。
“如果把城市看作人体,社区、学校、景区、酒店、工厂等个体都可以看成是其细胞。‘无废城市’建设,最基本的工作是从培育‘无废细胞’开始。”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辛磊用形象的比喻,道出了“无废城市”创建工作的核心逻辑。
青岛锚定长效机制,下好规划指导“先手棋”,率先制定“无废细胞”管理规程,出台16类市级“无废细胞”建设指南,涵盖学校、社区、景区等各类生产生活场景。
截至目前,青岛已建成16类“无废细胞”952个,距离年底完成1000个的目标指日可待。以“小细胞”改变大环境,更多“无废细胞”正在被激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入百姓生活,筑牢“无废”城市建设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