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而工业园区作为我国绿色发展的主战场,关键是探索营造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助力工业企业“向绿而行”。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从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鼓励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积极成效。
据了解,目前,苏州工业园区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均居全国前列,先后获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国家级绿色园区、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园区等绿色发展荣誉称号,入选国家能源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
探索一:以ESG为抓手助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ESG不仅是企业责任的体现,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苏州工业园区将ESG作为实现碳达峰的重要抓手之一,从产业发展和应用实践两方面协同推进ESG创新发展。
产业发展方面,出台了《苏州工业园区ESG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以ESG产业创新中心为核心集聚一批重点企业,成立园区ESG联盟,建立园区ESG产业创新中心, 2024年实现营收规模超600亿元。
应用实践方面,从“区、园、企”三个共同推进,率先发布全国首个经开区ESG白皮书,提请立项全国首个经济开发区ESG评价通则,率先建立区域ESG数字服务平台,深入挖掘一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现卓越的企业典型案例。
为推动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发展,出台《苏州工业园区新能源(新三样)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重点项目服务,收集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形成园区光伏、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链企业汇编。出台《苏州工业园区促进产业用地更新的若干措施》,实施产业用地更新行动,通过支持更新改造、鼓励连片更新、奖励更新成效、优化更新服务等举措,对部分产出水平低、高耗能高排放的项目和地块进行腾退或转型提升。
探索二:多措并举支持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高效、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日益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了专项政策支持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协助企业进行光伏建设条件评估,开展学校屋顶光伏建设,建成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项目、“光伏+污水处理”项目,累计并网光伏容量超400兆瓦。
新型储能建设方面,新建成3个电网侧储能项目,累计并网容量近350MWh,有效提升了区域电网的灵活性、可靠性、安全性。建成投用苏州中心DHC能源中心、月亮湾集中供冷供热项目、金鸡湖天然气分布式等多个综合能源项目。建成以“污水处理——污泥处置——餐厨及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热电联产——沼气利用”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各环境基础设施间有机互联、互为能量和原料提供者的循环产业链,实现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有机废弃物处理、沼气利用、有机肥生产等多环节的资源再生利用;2024年,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产出约850万立方米清洁天然气输送至天然气管网。
探索三:精准施策助力工业企业“向绿而行”
作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苏州工业园区一直以其高效的服务机制助力企业的发展。为了助力园区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苏州工业园区从多方面助力企业“向绿而行”,新建产业项目能效水平均为国内先进水平。
一是开展绿色制造培育,举办专题活动,邀请专家解读绿色工厂及近零碳工厂相关政策,针对培育企业逐一上门辅导。目前累计23家企业获评国家绿色制造体系荣誉,67家企业获评省级绿色工厂,1家企业获评苏州市“零碳”工厂,8家企业获评苏州市“近零碳”工厂。
二是鼓励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建立重点用能企业“一企一档”,推动重点企业积极开展能源管理和节能改造,累计组织67家企业开展节能诊断。
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落实节能改造计划,组织企业申报园区绿色技改项目补贴。“十三五”以来,累计支持400余个节能改造及循环经济项目,累计节能量近10万吨标准煤。
四是搭建绿色低碳发展交流平台,围绕“双碳”技术路径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供需对接、经验分享等活动,2024共举办19场活动,参与规模超1200人次。同时,建设双碳数智服务平台,以数字化赋能绿色化发展,构建企业用能画像,提供碳足迹计算、ESG评估、绿色制造自诊断等功能,通过益企能、云课堂、园易链等模块实现节能技术供需对接,助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探索四:布局“新基建”积极建设碳普惠体系
在我国能源变革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及欧盟碳关税到来的大背景下,产品碳足迹体系已成为企业“新基建”,为企业提供完整的碳汇结算服务将成为园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记者了解到,国网苏州供电公司、碳路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新加坡MVGX集团、苏州工业园区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协会正四方联合开展再创新探索,共建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还持续拓展跨区合作网络,与泰州海陵、南通如皋、浙江嘉兴、安徽滁州等地紧密合作,实现跨市跨省机制联建和碳资产核发交易。截止2024年底,已开发分布式光伏、专用充电桩、建筑节能、湿地碳汇四个方法学,注册用户超500个,成交量突破10万吨。(苏州工业园区经济发展委员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