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5-18日,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代理秘书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废纺联盟”)理事长兼秘书长赵凯率领废纺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书文、常务副秘书长顾明明等一行五人对苍南县、鼎源(杭州)纺织品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利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地区及废纺联盟的成员单位进行了调研。
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兴产业,其现阶段产业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产业人口大,涉及面广。该行业的原料涉及纺织工业及其他多个产业(如商业领域等)生产或利用的废弃纺织品及边角余料等,还包括每个家庭闲置的旧服装和其他家居纺织品。不论是回收环节还是利用环节,均存在涉及的人口量大,产业面广的特点。
二是,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废旧纺织品尤其是纺织工业废边角料大都集中在纺织业发达的地区,有着天然的回收再利用的传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发展为当地的产业特色。如苍南县棉质工业边角料再利用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了,已形成针织边角料交易-再生资源化-产品化应用及相关装备制造等相对完善的产业链。
三是,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产业已培育出部分颇具规模的高值化综合利用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大多管理理念超前,生产技术先进,在各自的应用领域发挥了一定的示范带头作用。如江苏利华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建立多级回收与箱体直收相结合的回收体系,具备畅通的国际贸易渠道;温州天成纺织以废针织料为原料开松再纺纱,其生产的再生纱线无二次染色,已成为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的原料供应商;温龙集团利用瓶片熔融再生化纤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纺织行业的龙头企业华鼎集团在废纺联盟的协助下,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计划直接与国际标准接轨,以严格的产品标准和环保措施正式进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领域。
通过对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典型地区和企业的调研发现,我国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一、废旧纺织品回收企业规模偏小,回收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废旧纺织品回收主要有慈善捐赠和垃圾处理(环保公益)两种不同的渠道,从事废旧纺织品回收的多为拾荒者及小型回收企业,回收体系建设不完善,回收量远低于每年的产生量。
二、综合利用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下,环保意识薄弱,区域污染严重。综合利用企业虽然在区域上存在一定集聚性,然而由于历史传统,绝大多数以个体经营者为主,不具备现代化企业管理及运行模式,生产力低下,社会责任感不足,环保意识淡薄,“废絮满天飞,废水随便排”现象严重,造成了局部地区的环境污染。
三、行业整体缺乏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监管。目前我国涉及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领域的政策较少,无专项政策对该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且缺乏行业监管,由于该行业缺乏进项税的特点,导致正规企业税负严重,效益差,效益好的企业,多为小企业,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现象。
四、废旧纺织品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行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不论是回收还是再利用环节,标准建设目前均处于一种空白状态,使得废旧纺织品企业建设与发展无标准可依,原料及产品市场混乱,政府监管缺乏依据,行业整体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此次调研,不仅了解到我国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的部分现状,并对这个行业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们对今后的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业发展捋清了思路,赵凯副会长指出:
第一、针对该行业的特点及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政府应出台相关的政策对该行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示范企业的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第二、积极推进废旧纺织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设立行业准入门槛,规范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企业的行为,严格产品、技术、环保等标准,淘汰生产力低下,环保措施不到位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促进技术先进,环保措施达标的企业的发展,促使行业建立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
第三、在废旧纺织品集聚性较明显的区域应实行园区化管理,再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监管的同时,提出适合园区管理的财税优惠政策,吸引个体经营者等零散企业进入园区,统一管理,减少环境污染。
第四、推行生产者责任延生制,将产品生产者的责任延伸至回收处理和再利用阶段,使生产者承担其产品的回收处理的义务,并促进其在产品设计时即采用环保理念,在生产过程中减少废弃物产生。
第五、增强资源再生理念的宣传,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使其意识到废旧纺织品再利用是践行环保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体现。
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不仅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更是一项涉及到亿万家庭民生问题的事业,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废纺联盟将发挥自身平台优势,整合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产、学、研等各方资源,同所有的废纺从业者一起为促进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撰稿:李山梅 摄影:万薇)